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信息荟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荟萃 > 内容
【顺时调养·节气有道】五一时节动静有度,鹤颜堂苏子老师教你以动养阳、健脾化湿
来源:鹰潭新闻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25-04-30 浏览字号:[ ]

五一小长假适逢立夏前后,天地阳气日盛,是“春生夏长”交接的重要节点。中医讲:“春养肝,夏养心”,而“动则生阳”,适度运动,正是顺应节气、调养身心的最佳方式。鹤颜堂养生专家苏子老师指出,节气养生不仅要“吃对”,更要“动对”。她强调:“动静得宜,才能真正让阳气升而不浮、津液化而不伤。”

随着气温升高、湿气渐重,人体代谢加快,易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暑湿困倦”现象。这一时期,运动可以帮助活络气血、提升脾胃运化功能,但若方式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

苏子老师建议,五一假期期间,应避免剧烈、过量出汗的运动,尤其是在正午高温时段,避免损耗阳气。她推荐选择“缓中有力、形神兼养”的传统健身方式,例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这些运动不仅能激发经络活力,还具有安神助眠、调节五脏的作用,是五一节气里顺势而为的首选。

她特别指出,立夏之前的一周,正是“春阳外浮”之际,肝气旺盛、心火渐起,人体处于气血向表的调转期,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火气上炎”或“湿气滞留”,进而诱发如口腔溃疡、头晕胸闷、胃胀恶心等亚健康症状。“早晚适度慢跑、午后练习八段锦,配合清心静气的呼吸调息,有助于引导阳气从容升发,避免内热外浮。”苏子老师说。

除了动,还要“动中知静”。她提醒大家,五一假期往往容易安排得过满,频繁出行、熬夜玩乐,容易透支体力、耗损正气,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和平时体质偏弱的人群,更应注重劳逸结合、动静相宜。

值得一提的是,苏子老师还强调“动养配食”的重要性。“运动后不宜立刻大量饮冷水或食寒凉果蔬,这会伤及脾阳,加重湿困。”她建议,在运动后应温水漱口、稍作静坐,再进食一些健脾祛湿的小米粥、莲子百合汤、陈皮山药粥等,既补津又不助湿,能够更好地巩固养生效果。

此外,针对五一假期旅途中常出现的“坐车久、吃饭乱、睡眠差”等问题,苏子老师也给出了实用贴士:

每小时车程中尽量起身伸展一次,保持下肢气血流通;

外食时避免过度油腻,尽量选择清淡有温性的食物,尤其不建议空腹食水果;

每晚睡前坚持5分钟的仰卧腹式呼吸,调神安眠,防止“阳不入阴”的失眠问题。“健康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顺时养生的长期积累。”苏子老师提醒,五一假期是忙碌生活中的缓冲点,不妨借助这个节气交替的节点,给自己一场由内而外的身心调理。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一点古法智慧,不仅能安然度过春夏之交的气候变化,更是为一整年的阳气积蓄打下基础。

鹤颜堂作为专注于中医养生教育的品牌平台,也将持续在节气节点推出系列调养课程与实操指导,帮助大众建立“顺时而养、未病先防”的健康意识。正如苏子老师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之道,是中华养生的根本,也是现代生活中保持身心和谐的智慧源泉。”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或转载宣传资讯,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