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搁又称“笔几”“秘搁”“搁臂”“腕枕”,是古人在书写时为避免手臂、衣袖接触到墨汁,而用来垫肘并兼具镇纸作用的文房用具。其取材多样,常见有竹质、木质、象牙质、玉质、瓷质等。明清以来,作为一种文房实用工具,臂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文房图赞》《遵生八笺》《考梁余事》《长物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鹰潭市博物馆馆藏民国象牙雕人物臂搁(如图),长24.9厘米,最宽处6.4厘米,为扬州牙刻精品佳作。整体颜色呈象牙白,由象牙牙尖一分为二制成。背部雕刻刘海戏金蟾图案,刘海双手挥舞钱串,钓戏跃浪而起的金蟾;内侧以减地浮雕技法刻八仙人物故事,由上至下,由远及近,仙山缥缈,亭台楼阁,祥云劲松,八仙人物蜿蜒而上,神采奕奕,宛若登极仙界,动感十足。人物造型生动有趣,情景布局密而不乱,错落有致,刀法精湛,刻画细腻。 臂搁,有古代文人的“豪华鼠标垫”之誉。目前我国可见最早的臂搁实物,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的天青釉臂搁,底部有乾隆题诗“瘦金笔法搁臂肘,羲之悬腕或弗取”。意思是晋代王羲之悬腕用笔,或不用臂搁,而宋徽宗时代则需臂搁辅助。桂馥《札朴》卷六“执笔悬腕”条记载:“古人作书无不悬腕者,童而习之也”。由此可见,古代书写方式的变化促使了臂搁的产生。早期臂搁样式较为素雅,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各种繁复纹饰和炫技雕工的臂搁,尤以清代融入竹木雕刻技法的扬州牙刻最为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