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山四十八水,村落点点布如星盘。在群山怀抱中,一弯小河欢快奔腾,招呼四面八方的客友齐来,一窥乡烟缭绕下的小村芳颜。这里,便是乡村振兴联点村梅城镇云河村。自湖南省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益阳市安化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投身其中,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人居为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贡献坚实力量,一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壮丽画卷正在云河村徐徐展开。 以文铸魂,厚植乡村底蕴
(风雷鼓队) “咚、咚咚,咚、咚咚……” 风雷鼓舞播乾坤,万物萌芽此日新。云龙河上,一方小小的临水广场鼓声如雷、人声如沸,欢快的鼓点尽情展现小村“文化大舞台”的气派。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风雷鼓”仅仅是云河村村民们精神文化活动的冰山一角。安化烟草深知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文化宣传、群众工作紧密融合,先后派驻3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干部,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不定期开展“春风党课”,将思想堡垒扎根在“最基层”。 以“深化一次集中学习、开展一次深入调研、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进行一次走访慰问”为抓手,通过方言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向村民传递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累计与云河村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活动6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17场。 云河村275户村民,而今住在村内的过半为留守老人。为了丰富村内文化生活,安化烟草积极联系县工会、安化大剧院等单位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邀请著名书法家入驻建设书法名人工作室。“欢乐潇湘·神韵安化”月月乐群众文体活动、戏曲进乡村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将云河村推向更广阔的文化舞台,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发展动力。 以产兴村,夯实乡村根基
(研学现场) “同学们请看,梅山文化的代表性任务就是倒立行走的‘张五郎’……”炎炎夏日里,一群青春洋溢的学生跟在讲解员身后,亦步亦趋,好奇地打量着小村中神态各异的木像石雕。 安化烟草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只有产业兴旺,才能让乡村充满活力与生机。在确定与云河村建立联点帮扶后,党组班子立刻行动,实地摸底云河村产业发展情况。 面对殷殷期待新变化的村民,调研得出的结果却不容乐观。相较平口香干、杨林土鸡等安化叫得上名字、已成品牌的土特产,云河村本地农产品在县域内特色不明显、产量不稳定,产业培育可能性较小。 为此,结合湖南省境内作品已有铜官古镇游、黄材文博游等文旅融合优秀案例,安化烟草联合湖南大学环境艺术系专家教授为云河村古梅峒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规划,结合地理特征,投资建设云河村亲水走廊、门楼、文化长廊,扶植云河村以梅山文化、农耕文化为主的“古梅峒”文旅振兴路线。打造“研学+实践”体验主题,拓展“骑行线”“溪游线”等研学路线,扩充书画名人工作室等研学产品,为目前云河村旅游产业规模小、体验项目少、周边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症开出“良方”。 自门楼溯水而上,沿着刻有农耕、祭祀等内容的石刻文化走廊徐徐而行,便能亲身领略到梅山文化的神秘与古老。 以人为本,绘就乡村画卷
“堤坝修好了,再也不怕水淹田坎了,我们也就放了心、满了意!”新竣工的云龙河堤坝上,村民大伯看着潺潺流水,拍起手来。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云龙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不过,就在数年前,云龙河的清清河水却是让村民们又喜又怕的“冤家”。天气晴好时,水边是村民们休闲乘凉的好去处。一进入雨季,云龙河便“脾气大发”,挟着从山上冲下的泥沙石砾一路奔腾,毁田坏道。 7月,整个湖南进入三十年难得一见的绵延雨季。安化烟草坚决压实“一对一”避险转移和结对帮扶责任,对村民房屋开展全方位安全检查,密切关注汛期预警信息和安全警示,在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基础上扩大排查范围、加密巡查频次,对高陡边坡、临坡临崖临路的护坡建房和高灾害风险的空心房、闲置房开展隐患排查4次,逐一排查登记房屋主体结构受损、窗户破裂、墙体老化、屋顶漏水等安全隐患,查出隐患点2个,劝离人员10余人。 汛后,安化烟草党组与村两委开展专题座谈,针对云龙河汛期隐患迅速开展行动。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整修云龙河堤坝,咨询农业专家后,共同投放5万尾鱼苗改善河道水质。重新“梳妆”过的云龙河恢复了小家碧玉的温柔,沿河两岸百余亩农田整齐,雨季丰沛的雨水顺着硬化水渠汇入河道,涓涓细流汇成了云龙河的生流不息,让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家园。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安化烟草始终坚持全方位助力乡村发展。未来,安化烟草将在第二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中,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贡献更多力量,让乡村成为美丽宜居、人人思念的“故乡”。 供稿/摄影 安化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刘慧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