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图说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说新闻 > 内容
物种故事|鬼针草:具有药用价值的“恼人杂草”
来源:鹰潭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郑长红 方海 时间:2025-11-15 浏览字号:[ ]

鬼针草中的“鬼”指其黏人特性,“针”为芒刺的意思。它的名字虽有些偏见色彩,或许是因为它的种子常常易附着人类的衣服或动物的皮毛传播,比较恼人;或因它的足迹遍及田边、荒地、路边及乡村附近,甚是普通;亦或和农作物抢占水分,有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味道,而它的药用价值被不断开发利用,成为“万能草”。

鬼针草,又叫鬼钗草、虾钳草、粘人草、盲肠草等,是菊科鬼针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最常见的野生植物之一。植株高度通常在3厘米到100厘米之间,茎直立,呈四棱形,基部稍木质化,表面覆盖短柔毛或近无毛,颜色多为绿色或略带紫红色。叶片对生,呈羽状复叶,小叶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稀疏的锯齿或全缘,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覆盖短柔毛,触感略粗糙。

鬼针草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头状花序,通常单生于茎顶或枝端。花序中间是黄色的管状花,花期在8月到10月,果期9月到11月。果实为瘦果,呈黑色或黑褐色,细棒状,顶部有芒刺状冠毛,这些芒刺细小但坚硬,且带有倒钩,极易附着在动物的皮毛、人的衣物或裤脚上,从而实现远距离传播,这也是它得名“鬼针草”的主要原因。

鬼针草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极低,耐贫瘠、耐干旱、耐盐碱,繁殖能力极强,单株可产生数百至上千枚种子,借助动物和人类的活动迅速扩散。鬼针草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在中国至少有2000年的观察历史。

传统中医典籍中,《本草拾遗》称其“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本草纲目》描述其“鬼针草,生池畔,方茎,叶有桠,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可用于“解热毒、散瘀血、治疟疾”。在民间,鬼针草被称为“万能草”,民间常用它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痢疾腹泻、跌打损伤等常见病。现代研究表明,其全草含有黄酮类、多酚类、有机酸、挥发油、多糖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调节免疫、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孕妇慎用,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