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如泉,滋养心田。今年以来,鹰潭市紧扣全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破解传统文化服务“零散化、悬浮化”问题,以45名市级导师为骨干、协同省级导师深入45个乡镇(街道),通过“织网赋能、精准响应、造血续航”实践输送文化活水。 截至9月底,省、市文化导师累计开展活动444场、覆盖群众超1万人次,孵化“月湖之声”“暖灯计划”等优质项目20多个,推动基层文化从一时热闹转向常态活跃。 深耕基层 “这剪纸里的小龙虾,虾壳纹路都清清楚楚,不就是咱江坊村塘里养的嘛。”10月26日,贵溪市塘湾镇江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市级非遗导师汪东雯创作的小龙虾主题剪纸刚铺开,就被村民围个里三层外三层。村民汪大婶举着剪纸笑道:“把咱身边的东西剪进非遗里,看着就亲切。”这暖心场景,正是鹰潭深耕基层文化服务的生动写照。 省、市文化导师主动下沉基层送服务。贵溪象山书院里,省级文艺导师叶航开设“文化大讲堂”,把象山心学讲成家常话;在中鼎公司车间,省级非遗导师黄俊军手把手传授錾铜技艺,让老手艺在现代车间重焕生机。贵溪市专门组织省、市导师与乡镇干部面对面,确定了“非遗进乡村”“理论进院落”等合作方向,村民参与热情远超预期。 “以前学新闻写作只能啃书本,现在导师把课堂开在镇里,还带设备教摄影。”金屯镇宣传员小李的话,说出了基层通讯员的共同心声。为让基层需求及时得到回应,鹰潭市委宣传部还牵头联动市融媒体中心、文广旅局、文联等部门,组成文化服务共同体。各部门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根据导师专长与基层需求精准补位:市融媒体中心祝卫明、刘翔带设备到乡镇教新闻摄影;市文联倪先开在街道办周六书法课堂,真正实现“一处需求、多部门响应”。 精准响应 “杨老师,这周还教做糖人吗?我想给爸妈留个最甜的!”10月24日傍晚,在余江区画桥镇留守儿童之家,11岁的汤敏攥着彩纸,早早等在门口。屋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志正摆开糖罐、工具,这是“晚间700暖灯计划”的固定时间——这个让孩子盼着、村民念着的活动,源于一次走访调研。 今年4月,鹰潭45名市级文化导师完成基层派驻点报到。刚下沉时,大家没急着办活动,而是扎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在画桥镇,杨志蹲点3天,听村民说“除了广场舞没啥乐子”,看留守儿童放学后孤零零坐在石阶上;在信江新区江北街道,党建信息员捧着材料问“怎么才能把党建故事写生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需求,成了导师们的任务清单。 “暖灯计划”就是为画桥镇量身定做的。每周三、周五晚7时,杨志准时开讲。先教孩子们揉糖、吹塑,把融化的糖稀捏成小兔子、小公鸡;再进行安全知识抢答,答对的孩子能得到专属糖人;最后围坐一起唱红歌,歌声能飘半个村。汤敏第一次做出歪歪扭扭的糖人时充满期待地说:“我要寄给在外务工的爸妈,让他们知道我会做糖人了。” 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暖灯计划”活动中,有村民说想学家乡的稻草编织,杨志就带着稻草来了;周六书法课堂上,村民说“节奏太快跟不上”,倪先开立马延长课时。从政府派单到群众点单,鹰潭的文化服务就像贴心管家,及时回应每个需求,让基层文化活力越来越旺。 造血续航 “今天咱不讲大道理,就聊聊咱月湖这几年的新变化。”清晨的月湖区梅园社区广场,本土宣讲员陈大姐手持话筒,一口地道乡音刚落,便引来台下村民阵阵呼应。作为“月湖之声”宣讲团成员之一,陈大姐能独立开讲,得益于省派文化导师罗盼琪的帮扶。 今年春天,罗盼琪带着宣讲任务走遍月湖区68个社区(村),发现光靠“外来和尚”讲不够,得培养“自己人”。她从社区(村)干部、退休教师里挑出20多个“好苗子”,手把手教宣讲技巧,从如何用乡音讲政策,到怎么结合身边事拉近距离,硬是把门外汉带成了土专家。 鹰潭应用工程学校的木雕教室里,更藏着文化传承的热闹。“手腕要稳,下刀要准……”省级非遗导师童胜富握着学生的手,转动刻刀,木屑簌簌落下,公鸡渐渐有了威风模样。每逢周末,20多名学生便泡在教室创作,如今5人已能独立完成中小型作品,成了非遗传承的“少年军”。 从外来输血到本土造血,鹰潭用一个个鲜活实践,让群众从文化受益者变成参与者,再到主导者。走在鹰潭城乡,乡土文化之花开得愈发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