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葛,大家想必都不陌生,我们日常食用的葛粉,便是由葛根制作而成。葛根素有“亚洲人参”的美誉,葛花能解酒,葛藤可制衣,可谓浑身是宝。 葛属于豆科葛属,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堪称华夏大地上极具生命力的本土植物代表之一。葛大致可分为柴葛和粉葛两类。其茎蔓细长柔韧,能攀援至十余米的高度。茎蔓表面密密麻麻分布着黄色硬毛,摸起来手感粗糙,然而,这粗糙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强大的攀爬能力。 秋季来临,葛花绚烂绽放,呈现出紫色或淡紫色的总状花序,美不胜收。那蝶形的小花自下而上依次盛开,不过,可别指望整个花序都开满迷人的小紫花。因为若下面的花受精成功,便会结出豆荚;若受精失败,花朵则会渐渐凋谢。葛花最常见的食用方式是晒干后制成葛花茶,它有着出色的解酒功效,民间因此流传着“千杯不醉葛根花”的说法。
葛的根系十分发达,主根粗壮有力,能深入地下3至5米,侧根则如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即便在贫瘠的红壤、疏松的沙地,甚至是岩石缝隙中,它都能牢牢扎根、茁壮生长。作为食物来源,粉葛根堪称“荒年粮仓”。新鲜的葛根个头硕大,有的重达数十斤,富含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矿物质,口感微甜,生食时清脆爽口。经过研磨、清洗、晾晒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葛粉,深受人们喜爱。人们既可以用它冲泡成葛粉糊直接食用,也能用它制作葛粉蒸肉等美味佳肴。葛根兼具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素有“亚洲人参”的美誉。 在药用方面,葛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医典籍中的常客。《神农本草经》记载它“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对应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消渴)、发热、高血压(诸痹)等症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阐述了它的功效:“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故能解肌退热”,现代研究也证实,葛根含有的葛根素、大豆苷元等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脑循环、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此外,葛的茎皮纤维细长且坚韧,经过传统工序处理后,可转化为实用的布料。
在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葛也占据着一席之地。《诗经》里的《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以葛藤蔓延的景象起兴,生动描绘出女子采葛的温馨画面。而《王风·采葛》中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则借助采葛劳作的日常场景,将思念之情浓缩成“一日三秋”的经典隐喻,至今仍是汉语中表达牵挂的常用语句。
在民间文化里,葛同样有着独特的地位。南方部分地区流传着“葛藤缠树,家运兴旺”的说法,婚礼上常常用葛藤编织的花环装饰洞房,寓意夫妻同心、后代兴旺。客家人迁徙时,也必定会带上葛种,这既是为了储备食物,也象征着“落地生根”的坚定生存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