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温柔而慈祥的,在很早以前,萱草就被人们赋予了母亲的象征,因为它坚韧不拔,婀娜多姿,大爱无疆,也寄托着在外游子对父母双亲的思念,表达对父母双亲吉祥长寿的美好祝愿。 萱草是阿福花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百合同目不同科(萱草无鳞茎,叶全基生;百合具鳞茎,茎生叶散生),也被称为金针、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根状茎粗短,具肉质纤维根,多数膨大呈窄长纺锤形,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叶基生成丛,条状披针形,背面被白粉,质地坚韧如剑。夏季开橘黄色大花,花葶长于叶,顶生聚伞花序,高达1m以上;花朵为漏斗状花冠,常见橙黄色至暗红色,昼开夜闭,花期在5到8月份,最长的可到11月份。 萱草类花卉原主产中国,最早记载萱草的文献是《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古人将“谖草”(“谖”通“忘”)视为能消解忧愁的灵草,甚至会在北堂(母亲居所)种植,希望借它的力量抚平思念的苦涩。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诗》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远行前,常在母亲居住的北堂种下萱草,既盼它茂盛生长以安慰双亲,又暗喻自己虽身处远方,仍心系家园。此后,“北堂萱”“忘忧草”逐渐成为中文语境里母亲的代称,清代画家蒋廷锡更直接称其为“中华母亲花”。 因萱草花期长且常开不败,还被赋予“长寿”“富贵”的祝福。古代官宦人家常将其栽于庭院,取“萱庭”“萱堂”之名代指父母居所;婚嫁时,新娘佩戴萱草花寓意“忘却离愁”,长辈赠予则表达“健康顺遂”。 萱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喜光亦稍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生长最佳。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有分布,野生种群多见于山坡、林缘或溪边。 萱草不等于黄花菜。黄花菜是萱草属植物的栽培品种,除黄花菜外的萱草属植物多半不可食用。日常食用的黄花菜是萱草属的栽培品种,花蕾细长呈黄绿色,经干制或焯水后可安全食用,而野生萱草因含大量秋水仙碱,直接食用可能引发中毒。因为花形相近,不少文献都混淆了萱草、黄花菜。请大家牢记,能吃的萱草,它指的一定是菜地里的黄花菜,而不是花坛里的萱草花。 另外,萱草根入药(性凉,归心肝脾经),可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但含秋水仙碱需专业加工去毒,虚寒体质者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