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景区上清国家森林公园,随着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生活着一种顶级夜行性猛禽——雕鸮。它身形硕大、目光如炬,堪称夜幕下的“森林霸主”,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雕鸮属于鸮形目鸱(chī)鸮科雕鸮属的大型猛禽,俗称“大猫头鹰”“夜行幽灵”,也叫鹫兔、怪鸱、角鸱、雕枭。它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头鹰之一,体长可达55到89厘米,翼展宽大;成年雄性体重1.4到4千克,雌性略小。因其头部形似猫,双眼金黄锐利,眼周放射状羽毛形成独特的“面盘”,古人称其为“枭”,现代则赋予它“奶凶萌态”的雅号。 雕鸮的面盘十分显著,呈淡棕黄色,还夹杂着褐色细斑。它全身覆盖着厚实的棕色至灰褐色羽毛,表层密布不规则的黑色斑纹与浅色波浪纹,这使得它在停栖时能与周围环境几乎融为一体,很难被人发现。它头顶的耳羽簇(俗称“耳朵”)并非真正的耳朵,而是两簇直立的羽毛。在警戒或求偶时,这两簇羽毛会微微抖动,为其增添几分威严感。雕鸮的眼睛很大,虹膜呈明亮的橙黄色至金黄色,在黑暗中宛如两盏小灯笼,让它能在黑夜中清晰识别猎物的移动。值得一提的是,雕鸮的“夜视能力”并非完全依赖视力,它的听觉才是真正的“精锐武器”。其面盘羽毛能精准聚焦声波,而且左右耳孔不对称,这使它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准确定位猎物的位置。此外,它的双爪呈弯曲的钩状,能瞬间刺穿猎物的头骨或脊椎;喙部为黑色角质钩状,边缘锋利,可用于撕裂猎物的肉块。 雕鸮是典型的夜行性猎食者。白天,它隐匿于密林之中闭目休憩,一旦遇到惊扰,便会瞬时无声飞离;夜晚,它则化身“幽灵杀手”,凭借无声飞行的能力贴地巡猎。它还是自然界中少有的“泛食性顶级捕食者”,食物种类丰富多样,从微小的昆虫到中型哺乳动物都可能成为它的盘中餐,不过它更偏好各种鼠类,是名副其实的“捕鼠专家”,此外也吃兔子、刺猬、雉鸡和其他鸟类等。 雕鸮的适应能力很强,栖息地广泛,涵盖山地森林、荒野灌丛、峭壁裸岩及平原疏林,尤其偏爱人迹罕至的偏僻区域。在我国,它的分布范围很广,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其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米。 雕鸮喜欢选择悬崖峭壁的天然洞穴、废弃的鹰巢或高大树木的树洞作为巢址。它们通常不会自己筑巢,而是直接利用其他猛禽遗留的旧巢,或者清理岩石缝隙中的杂物后产卵。雌鸟每次产卵2—4枚,孵化工作由雌鸟承担,在此期间,雄鸟负责外出捕猎并喂食配偶。雏鸟出生时全身覆盖白色绒毛,没有行动能力,需要亲鸟轮流为其保暖和喂食。2—3个月后,雏鸟羽翼丰满,开始跟随亲鸟学习狩猎。 值得一提的是,雕鸮对巢址的忠诚度极高,若当年繁殖成功,次年大概率会回到同一地点;若巢穴被破坏,它们会迅速转移到附近的备用洞穴。由于它的叫声深沉,人们赋予了它神秘、威严的色彩。中国古代文献《本草纲目》记载其“夜鸣如磬,主辟邪”,民间也有“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的俗语,其实这都是对其夜间鸣叫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