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悠然漫步于蜿蜒的乡村野径之上,倘若你肯细心驻足,便会惊喜地发现,这看似平凡的乡间,处处都蕴藏着“珍宝”,虎杖便是其中之一。它虽是乡野间极为常见的植物,却集多种神奇功能于一身,在我国漫长的医药历史长河中,早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着悠久且深厚的药用历史。 虎杖也叫斑庄根、大接骨、酸桶芦、酸筒杆,是蓼[liǎo]科蓼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可达2米,根状茎粗壮,茎直立,中空,具明显的纵棱,具小突起,无毛,散生红色或紫红斑点。叶片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光滑,叶柄较短。花为白色或淡粉色,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虎杖一般6月到8月份开花,9、10月份结果。果实为瘦果,呈三角形,黑褐色。 虎杖名字的由来非常有趣,传说在四川阆中古城,药王孙思邈曾用虎杖治愈了一只受伤的老虎,后来老虎成为了他的坐骑,而治愈老虎的那味药被冠以“虎杖”。这虽然是传说,但虎杖根确实是一味治疗黄疸、跌打损伤和烫伤的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其意为茎表面散生多数紫红色斑点,状如虎皮上的斑纹,故名虎杖。虎杖以根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中。 传统中医学认为其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被誉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良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经闭、症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丰富和完善了虎杖的药用功能,虎杖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虎杖苷、大黄素、白藜芦醇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降血脂、改善微循环等多种药理作用。 除了药用价值以外,虎杖也是过去不少农村孩子的“零食”,在上世纪70、80年代,没有什么零食可吃,可用来解馋,其味酸,可作“调味品”。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虎杖的吃法也多了起来,被人们制作成虎杖茶、虎杖糕点等。 虽然虎杖有诸多益处,但使用时也需谨慎。由于其有一定的毒性,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孕妇禁用。在进行药用或食用时,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虎杖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多生长在山坡灌丛、山谷、路旁、田边湿地等,耐寒、耐涝、耐干旱。在中国,虎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