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鸡枞菌,大家或许对它的名字有些陌生,但一提到鸡肉菇,想必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因为它的鲜美味道早已征服了人们的味蕾。 鸡枞菌,别名众多,如鸡枞、伞把菇、鸡肉菌、鸡脚蘑菇、蚁棕、斗鸡公、三塔菌等,在江西地区,人们习惯称它为鸡肉菇。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生长于深山老林或田间地头,多见于针阔叶林的地上以及荒地之中。鸡枞菌的菌盖在幼小时呈圆锥形,恰似鸡嘴;成熟后则舒展开来,如同斗笠一般。其表面颜色从灰褐到深褐不等,中央凸起且呈辐射状开裂。菌柄粗壮,洁白如玉;基部延伸出褐色假根,最深可达40厘米,能直插地下白蚁巢穴。菌褶呈白色至乳黄色,密集且呈波状;孢子为椭圆形,光滑无色,孢子印呈奶油色或粉红色。 鸡枞菌名字的由来也颇有趣味。由于这种菌子的柄部撕开后,纤维状如鸡肉丝,而且它们在适宜的环境中会逐渐生长、聚集,所以得名“鸡枞”。 鸡枞菌通常在芒种时节大量现身,它是白蚁巢穴上的“共生菌”。白蚁在筑巢时,会分泌特殊物质来培育一种真菌作为自己的“专属口粮”,而鸡枞菌正是这种真菌的子实体。它的整个生长周期都依赖白蚁的“照料”。白蚁巢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酸碱度都必须精准适宜,稍有偏差,菌丝便无法存活。更为奇妙的是,白蚁还会在巢穴周围“巡逻”,驱赶其他昆虫,充当鸡枞菌的“保镖”。这种“菌蚁共生”的关系已经延续了千万年,堪称自然界的“默契典范”。 鸡枞菌作为可食用的野生菌类之一,被誉为“菌中之王”。它肉厚肥硕,质地细嫩丝白,味道鲜甜香脆,菌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核黄酸等物质。有学者推测,《庄子》中“朝菌不知晦朔”一句,可能是最早关于食用鸡枞的记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的《滇游日记》里,也有多次食用鸡枞的记录。 鸡枞菌的药用价值也源远流长。《滇南本草》中记载它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的功效,《本草纲目》也提到它能“益味、清神”。古人早已将这种“山珍”的妙处写进了典籍。现代研究也证实,鸡枞菌能健脾和胃、缓解消化不良,还具有降血糖、抗疲劳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夏季是菌类的生长旺季,采摘时一定要谨慎,最好有专业人士陪同,以免误食野生菌导致中毒。另外,如果在水库、房舍等地方发现鸡枞菌,就需要注意了,要及时清除白蚁,做到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