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信息荟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荟萃 > 内容
从潮声到枪声:红色基因永传承
来源:鹰潭新闻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25-08-08 浏览字号:[ ]

盛夏的舟山群岛,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潮声扑面而来。在海山公园中,一座青灰色建筑静静矗立于松柏苍翠间,2025年7月28日清晨,浙江海洋大学舟山红浪青年实践团的15名成员踏着晨露走进这座新建成的烈士纪念馆。这座承载着153位烈士英灵的红色殿堂,正以科技赋能、展陈升级的方式,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血色文物:凝固的历史脉搏

推开纪念馆青铜色大门,迎面是一面由153块青砖组成的英烈墙。每块砖上都镌刻着烈士姓名与生卒年月,指尖抚过凹凸的刻痕,仿佛触碰到1949年那个战火纷飞的春天。在"渡海作战"展区,一组泛黄的文物令人驻足:林茂成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他遗物中褪色的笔记本里,夹着半片未写完的战术图,墨迹在"金塘岛登陆方案"处戛然而止。先烈们用生命诠释了‘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精神不能丢’的信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学习这种信念,这种革命精神,将它们传承与发扬,让更多的人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这是用生命绘制的作战图。"讲解员的声音有些颤抖。1949年10月,林茂成率部强攻金塘岛时,为掩护战友中弹牺牲。他怀中的笔记本浸透鲜血,战术图上的箭头始终指向东南——那是舟山本岛的方向。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注意到笔记本扉页的行字:"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在展柜前,三件特殊展品引发讨论:一顶弹孔密布的军帽、半截生锈的刺刀、一封未寄出的家书。1950年5月,守卫登步岛的战士王建民在弹尽粮绝时,用刺刀在礁石上刻下遗言:"告诉母亲,儿子死得其所"。这封"礁石家书"经3D扫描复原后,与实物并列展出。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烈士数不胜数,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应当牢记历史,学习和传承烈士们的精神,为更好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舟山烈士纪念馆。何灵暄 供图

科技赋能:让历史照进现实

纪念馆二楼的沉浸式展厅里,全息投影正在重现1949年舟山解放战役的惊心动魄。"隆隆"炮声在立体声效中炸响,硝烟弥漫的海面、摇晃的登陆艇、奋勇冲锋的身影,构成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种互动式学习,比课本更让人刻骨铭心。”科技的力量使历史得以重现,让现在的人们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烈士的拼搏与斗争,感受到血脉之中的革命力量的传承。

"这是国内首个运用海洋环境模拟技术的战争场景。"讲解员介绍道。通过温湿度调节系统,展厅内始终保持着18℃的恒温与75%的湿度——这正是当年5月海面的真实数据。当参观者走近展台,地台会微微震动,模拟出炮弹落地的冲击感。同时系统通过实时追踪技术,在历史影像中叠加了现代军事推演数据。

青春对话:让红色基因永续

午后阳光穿过中庭天窗,在"英烈墙"上投下斑驳光影。实践团成员们展开白色画布,用炭笔勾勒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用画笔书写绘画,传递自己的深刻感悟,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

接下来,舟山红浪青年实践团开展了绘画分享活动,大家向其他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展示自己的画作,并配上适当的解释,用文字向他人传递力量,述说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与红色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徐啦诺采访游客。石智伊 供图

离馆时,暴雨骤至。实践团成员们站在廊檐下,望着雨水在青砖上冲刷出深浅不一的痕迹。那些被科技复原的炮火声、被3D扫描的家书、被AI唤醒的英魂,此刻都化作雨滴中的微光。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纪念馆外墙的金色党徽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从潮声到枪声,从血色到曙光,红色基因永远在时代的脉搏中跳动。

图为舟山红浪青年实践团在舟山烈士纪念馆合照。沈佳艳 供图

通讯员 赵湘儿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或转载宣传资讯,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