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含,1961年出生于江西临川,自幼便与陶瓷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凭借着对陶瓷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卓越天赋,邱含逐渐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获奖并被收藏,成为当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在“大师走进鹰潭”系列展览之《境相三味·国画展》的展厅里,邱含带着《琼花落松静》《墨绘苍松立峰烟》《云中奇遇》《育吾餐松》等作品亮相,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业内人士的目光。 半年筹备,一个月创作:以“一类一画”致敬艺术 “尽管作品都是在一个月内完成的,但我们为这个展览已准备了半年时间。”邱含坦言,筹备过程中,他给自己定下“一类一画”的严格标准,最终呈现出三四十幅精品。在他看来,“一类一画”不仅是对创作数量的控制,更是对艺术质量的苛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频繁相聚,“经常聚在一起沟通,讨论怎么画,如何在不同风格中展现各自的艺术底色。”邱含笑称,这种磨合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我们三位老师合作得很融洽,都为这次展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看到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觉得一切都值得。” 突破瓶颈:让工艺美术与国画“相互弥补” 作为兼具工艺美术与国画创作经验的艺术家,邱含对两者的关系有着深刻洞察。“国画跟工艺美术尽管是同类,但确实存在创作瓶颈。”他话锋一转,“但有趣的是,这些瓶颈反而能给我们很大帮助。”在他眼中,工艺的“限制”与国画的“自由”恰恰能形成互补,“工艺美术的‘缺点’换个角度看就是它的特点,就像最大的敌人其实在帮助你成长。”这种“相互弥补”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油画到青花,再到国画:水墨与青花是“相成的共同体” 谈及艺术之路,邱含坦言自己的灵感起点颇具特殊性:“从小学画时,我们其实是以油画的标准来学习的,后来将这种基础运用于陶瓷创作。”在长期实践中,他逐渐发现国画与陶瓷艺术的内在联系:“国画的勾线、点线面组合、构图韵味,与陶瓷上的章式、取材形式其实是相通的。”他特别提到水墨与青花的渊源:“水墨跟青花瓷是完全相吻合的载体,尽管属于不同门类,却是得以相成的两个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理念,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核心。“通过国画到青花,再从青花回到国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反而更有利于国画的创作。”邱含告诉记者。 作品赏析 《泼墨千山韵 村舍隐其间》 《树枝横逸探云深》 《逢雨端午趣更浓》 《雨江南》 《山雨》 《花落松展静》 (美术作品由市美术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