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图说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说新闻 > 内容
物种故事|牡荆:不只是“负荆请罪”的荆条 更是古代驱蚊“神器”
来源:鹰潭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郑长红 方海 时间:2025-08-07 浏览字号:[ ]

牡荆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灌木,它看似平凡无奇,实则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有“黄荆条下出好人,廉颇负荆请罪”,里面荆都是指同一种植物黄荆。牡荆与黄荆非常相似,是黄荆的变种。

牡荆,又名荆条棵、五指柑、布惊等,属于马鞭草科牡荆属,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植株高度通常在1到5米之间,整体常散发特殊芳香气味,能有效驱赶蚊虫。它的枝条呈四棱形;叶对生,为掌状复叶,小叶有3到5片,边缘带有粗锯齿;花期在6至8月,圆锥花序顶生,花冠呈淡紫色或淡黄色;果期在8到11月,果实为球形,直径约2毫米,成熟时呈黑色。牡荆条半木质,打在人身上,非常疼,却又不会伤及筋骨,自古以来就是家长教训熊孩子的“利器”,相信不少人小时候挨过荆条的抽打。

牡荆与同属的黄荆十分相似,牡荆叶片更小、分裂更浅,叶片表面更光滑,花序也更密集;而黄荆叶片更大,常呈羽状分裂,花序则较为松散。

牡荆生性喜阳,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它耐寒、耐旱、耐瘠薄土壤,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常见于低山山坡灌丛、山脚、向阳干燥的路旁以及村落附近。牡荆属全球约有250种,在中国则有约20种。

牡荆的名字由来也有一番考究,《史记·孝武本纪》中就有其茎干被用作刑杖材料的记载。然而,它的药用价值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被发现。《神农本草经》称其“主咳逆上气,喉痹,止泄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详细记载了牡荆的多种用法:“牡荆实,气味苦温,无毒,主治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现代医学进一步研究证明,牡荆的叶、根、茎、果实均具有不错的药用价值,具有止咳平喘、祛风除湿、促消化等功效。

在民间,端午节时,有些地方有用牡荆枝悬挂门楣、驱邪避秽的习俗。在客家地区,牡荆被亲切地称为“布惊”。客家人有采摘其新梢幼嫩枝叶和果实制作“布惊茶”的传统,认为饮用此茶有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