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陆坊,知心明理 彭成刚 出龙虎山,二三十公里,入一碧野山水环抱的千年古村,一块巨石上镌刻着“象山故里心学圣地”八个大字吸引了我。这里是“百世大儒”“心学”创始人陆九渊的金溪陆坊故里。 立于村头宽广洁净的象山广场,放眼望去,新修的柏油马路延伸于广阔田野;村内重修了大儒家庙,恢复了槐堂书院、涵香苑,翻修了义里门楼、同居巷,新塑的陆九渊像立于义里门楼前。木砖瓦结构的三叠式门楼,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感。村内四处墙壁上刷写的皆是心学标语、家训家规。陆氏家训为全国称道,家规重礼重教,家风严谨,民风朴实。陆氏义居陆坊四百余年,为官者无数,却未出一个贪官;巨商无数,却无一个为富不仁之人。这正如陆九渊所言:“家之兴替,不在富贵贫贱,在于礼义。” 陆九渊出生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大家庭,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为唐昭宗之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金溪。陆氏有家学渊源,陆九渊的八世祖陆希声“论著甚多”,高祖陆有程“博学,于书无所不观”。到陆九渊父亲这一代虽已家业衰落,只靠经营医药和教书授学来维持家计,但仍“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婚丧祭仪行于家”。 人称“象山先生”的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陆九渊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他因创立“象山心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有特殊贡献,被后人尊为“百世大儒”“陆子”。 在朱熹将理学推向成熟阶段的同时,陆九渊独树一帜,别开门户,创象山学派,形成朱陆对峙之势。陆九渊和象山学派同样热衷于书院讲学,对南宋书院的勃兴产生了重大影响。淳熙十年(1183年),陆九渊因孝宗皇帝召见,公然批评朝廷“临御二十余年……版图未归,仇耻未复”,而贬谪至台州主管崇道观。这是一个闲差,他有机会回到故里金溪,专事讲学。学者四方云集,乡里长老也俯首听讲,每次听讲者有二三百人,槐堂书院都坐不下了。 公元1187年,陆九渊应门徒彭世昌等邀请,赴贵溪应天山升堂讲学,创建象山精舍。这个坐落于荒僻、山路崎岖的应天山山坳里的简陋学堂,由于陆九渊学识渊博、教学独辟蹊径,吸引了江西、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众多学子背井离乡,慕名而来。就连名噪一时的朱熹也不无羡慕地说:“今浙东学子多为子静门人。” 陆九渊在应天山象山精舍讲学的五年,是学术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中国哲学思想史上著名的朱熹和陆九韶陆九渊“无极、太极”之辩,扩大了象山学派学术的社会影响。五年来,先后在这里就学者有数千人之多,象山精舍成了“陆学”的大本营,以至于当时流传有“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说法。象山精舍的蓬勃气象,甚至使当时已负盛名的朱熹也很向往,他致书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览胜。” 陆九渊一生为官清廉,为学精深,不尚空谈,乐于务实。 陆坊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保存完好,村内古樟苍翠,象山心学文化氛围浓郁。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固然有许多唯心主义成分,但是他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治学精神;他反对“自暴、自弃”,强调“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的开创精神;他的“往哲之言,因时乘理”的深刻见解,不无可取之处。陆九渊以他的博学卓识吸引学生,从而使象山书院成为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清代学者全祖望评价说:“岳麓、白鹿、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 陆九渊创立心学,他的心学是教人做人的哲学。陆九渊在象山精舍办学的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其“做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做一位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个能“备道”的圣人;三是做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教人“大做一个人”既是陆九渊心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他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大做一个人”就是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不是小里小气、躲躲闪闪地做人。 千年古村陆坊,见证了历史变迁,如今逢上了好时代,焕发了生机。一方面弘扬象山心学文化;一方面发展经济,古村将旅游经营成了产业,发展起了印象餐饮服务业,生机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