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美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内容
独访安仁古县衙
来源:鹰潭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未知 时间:2025-10-20 浏览字号:[ ]

独访安仁古县衙

钟启鹏

作为一个在余江工作的外乡人,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好奇。平日里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机会深入探寻,在一个闲适的周末午后,我独自驾车,朝着锦江镇出发,看看那座始建于宋端拱元年的安仁古县衙。

我刚一下车,“安仁古治”的石牌坊便进入眼帘。那四个字笔锋苍劲有力,尽管历经无数风雨的侵蚀,却依旧清晰可辨,静静伫立在路口,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作为安仁县治所的悠悠过往。穿过牌坊,修复后的古县衙便出现在眼前。它规模不大,甚至有些毫不起眼,整体格局坐北朝南,门前有一道低矮的城墙,与周围的民居和谐地融为一体,毫无突兀之感。

底层由红岩砖层层垒砌而成,砖面粗糙不平,被风雨浸蚀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暗痕,每一道痕迹似乎都在讲述着岁月的故事;上层则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木质结构,屋檐下的斗拱精巧细致,廊柱的榫卯严丝合缝,清晰可辨,虽经过修复,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旧时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奇思妙想。整座建筑将砖石的厚重坚实与木构的灵动轻盈完美结合,承载着时光沉甸甸的重量。

我步入县衙,脚下的青石板被太阳晒得滚烫,鞋底传来细微的灼热感,仿佛在提醒着我,这座小小的院落,竟然容纳了近千年的悠悠光阴。据《余江县志》记载,安仁县衙自公元988年始建,历经明清时期的多次重修扩建,到清道光二年才初具如今的规模。从北宋的初建,到明清的不断修缮,再到如今的修复陈列,红岩砖稳稳地托举着木梁,木梁默默地承接着重檐,它们相互支撑,共同扛过了近千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

院中的几棵老树,如今只剩下稀疏的枝桠,枝干斜斜地倚着红砖墙,仿佛在回忆往昔的热闹场景。曾经,或许有无数县官在木廊下认真审阅文书,差役们在树荫里低声商议事务,又或许有人在暮色中踱步,苦苦思索着民生难题。如今树依旧,曾经的那些人和事却早已不在。就像“安仁”这个名字,从宋代开始沿用,一直到民国时期,最终因为与湖南安仁县重名,而改称“余江”;县府也曾在此扎根千年,1958年,余江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同志为此欣然提笔,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而在这场伟大斗争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开展血防工作以及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余江县府从锦江镇搬到了邓埠。曾经繁华热闹的锦江镇,也随着县府的搬迁,渐渐归于平静,可它所承载的历史,却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县衙如今人去院空,只剩下燥热的风声穿过木窗,掠过红砖墙,在空荡的院落里游荡,呜呜咽咽,仿佛在复述着往昔的辉煌。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正堂前,不禁驻足良久。阳光透过天井,洒落在斑驳的木门前,堂内陈设着简易的公案。木门上的漆皮早已斑驳脱落,露出底下细密的木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缓缓闭上双眼,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当年升堂问案的场景,身着官服的知县威严地端坐案后,惊堂木猛地一拍,声响在木构厅堂里久久回荡,堂下衙役齐声唱喏,喊冤者的哭诉、证人的辩解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岁月的气息。然而当我缓缓睁开眼,眼前只有落满灰尘的陈设与寂静无声的院落,那些曾经鲜活的身影、那些曾经喧闹的声响,都已随着时间的洪流悄然消散不见,唯有底层的红岩砖依旧沉稳厚重,上层的木梁依旧挺拔坚韧,它们默默封存着过往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九月的太阳炽热无比,空气燥热让人感到很闷。我走出大院,抬手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登上了古县衙外的低矮城墙,刹那间,视线豁然开朗。墙外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翠绿的稻叶被晒得有些蔫软,却依旧顺着风势,连绵成起伏的绿浪,一直铺向遥远的天边。稻叶虽被烈日晒得有些卷曲,却仍连成一片浓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春种时的忙碌、秋收时的喜悦,年复一年,生命的轮回在这里不断上演着。与之相比的是,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在这历经千百年的县衙、这片永恒不变的土地面前,真的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看着这满眼的翠绿,竟让燥热的空气里多了几分生机与希望。我在想,千百年前在这座县衙的人,是否也曾在这城墙上远眺过同样的稻田?他们或许曾为年成担忧,或许曾为民生烦扰,而那些心事,早已随着他们的生命一同消逝,唯有这土地、这庄稼,还在循着自然的节律,顽强地生长着。

这座县衙静静地见证了太多人的来去匆匆,见证了“安仁”易名“余江”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县府为抗击血吸虫病迁离锦江搬到邓埠的重要转折,却始终在时光的长河里坚守着一方天地。它是历史忠实的见证者,详细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兴衰荣辱;更是岁月坚定的守护者,时刻提醒着每一个来访的人,个体的生命或许短暂如流星,但当无数个短暂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坚守,就会像这红岩砖与木构的完美结合,凝结成超越时间的厚重与力量的存在。

离开时,夕阳的余晖给县衙的瓦檐镶上了一层金边,红岩砖被染得通红,墙角老树枝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这趟一个人的寻访,让我对余江的过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思考生命与时光之间千丝万缕的牵连。不必感慨岁月流逝得太快,只要像墙外的稻田那样,在该生长的时候全力以赴,就是对生活最好的回应与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