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美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内容
三色绘金溪
来源:鹰潭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未知 时间:2025-10-14 浏览字号:[ ]

三色绘金溪

季萍

再次踏上金溪的土地,方知她的多彩从不是抽象符号——是陆坊乡书院匾额上似有墨香萦绕的旧痕,是后龚村烽火旧址里老人捻着胡须念叨的往事,亦是青山绿水间指尖能触到的湿润生机。当象山书院的书香、仰山书院的飞檐,与后龚村的红色印记、生态画卷相遇,三色便有了可触的温度,像村口老人拉着你唠家常,把这片土地的厚重与鲜活娓娓道来。

金溪的古色,藏在文脉深处,借由陆坊乡两座跨越时空的书院,将心学智慧与江南文风酿成了岁月的陈酿。

走进陆坊村,老屋连片、石板纵横,村口宋理宗敕旌的陆氏“义门”门楼格外醒目。上层“敕旌”、中层“义里”,两侧“规行”“矩步”字迹遒劲,八百余年风雨里,默默见证着陆氏后裔忠君爱国、仁义传家的“心”路历程。本地导游熊二站在门楼、石墩旁,指着远处翻着绿浪的菜地笑道:“当年陆九渊讲学可不刻板,讲完‘本心’道理,转身就抄起锄头带学生下地种油菜,说‘锄头握稳了,道理才悟得透’,这才是真学问呢!”

三十四岁登科的陆九渊归乡后,因慕名求学的学子日众,遂将故居改建为象山书院。他深知书院不仅是授业之所,更是塑人之地,秉持“以道为主,以艺为辅”的理念,打破传统讲学模式——在贵溪应天山时,他与弟子垦荒耕种、筑屋聚居,白天在田埂上讲经论道,夜晚围坐油灯前参透本心,用“课堂讲授+自我领悟+实践躬行”的方式,让学问长出烟火气。陆家世代同堂,虽数代未入仕途,却始终共居同食、共享田产,晒谷场上的竹匾、灶间的陶瓮,都浸着“诗礼簪缨”的家风。

若说象山书院是心学“源头”,城区的仰山书院便是文脉“延续”。清乾隆二年,后人为纪念陆九渊,在他与朱熹曾讲学的崇正书院遗址上建此院,“仰山”二字取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寄寓着对先贤的敬仰。这座占地1078平方米的清代书院,历经嘉靖扩修、光绪改官学堂、民国变高等小学的变迁,如今藏于王家大院深处,像位低调的老者隐在烟火巷弄里。我们正对着巷口的青砖高墙踌躇,挎着锄头的本地大伯擦肩而过,回头抬手一指:“往里走五十步,那翘着角的房顶就是!”

站在仰山书院门口,我轻轻抚摸着那扇斑驳的木门,指腹蹭过木纹里嵌着的细沙,恍惚间似能触到当年学子们进出时留下的温度,耳畔也似有琅琅读书声穿过青砖黛瓦传来。周遭的亭台楼阁尽显玲珑雅致,墙角青苔沾着晨露,指尖一碰便沁出凉意,那是老时光独有的亲切。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捧着书卷的先贤们隔着庭院相望,任墨香与岁月气息漫过周身,深深沉醉在这古色古香的氛围中,久久不愿离去。

金溪的红色,刻在后龚村的岁月肌理里,借由宗祠旧物与斑驳标语,将烽火年代的信仰与初心,酿成了触手可及的滚烫回忆。

村子中央的龚氏宗祠,白墙黛瓦透着庄严,门楣上“红军第一方面军总部旧址”的牌匾,红漆虽有些剥落,却依旧醒目地揭开它的特殊过往。如今踏入宗祠,当年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正厅八仙桌摆放如初,桌沿那几道浅浅的划痕,像是还留着当年手指敲击推演的力度;墙角马灯玻璃罩上的细微裂纹,仿佛能映出深夜里跳动的烛火,照亮桌上摊开的作战地图;墙上挂着的旧军帽边缘磨出了毛边,绒线里似还藏着行军路上的风尘。两侧厢房里,红军用过的步枪枪托泛着旧木光泽,指腹抚过便能摸到经年摩挲的光滑;绑腿上的粗麻绳还能看清编织纹路,每一道都透着行军时的紧实;公文包边角磨得发亮,在泛黄的作战电报复印件前,我驻足良久,试图从淡去的字迹里,读懂当年字里行间藏着的决胜果敢。

我静静地站在这些旧物前,指尖悬在玻璃展柜上,不敢轻易触碰——怕惊扰了那段滚烫的岁月。那一道道划痕,那一件件带着生活痕迹的旧物,都像是一个个无声的证人,在静默中诉说着当年的烽火硝烟。

如今的后龚村,不仅完好保留宗祠旧址,更建起金溪战役纪念馆。馆内以实物、图片、场景复原再现历史:红军冲锋雕塑栩栩如生,眉眼间的坚毅似要冲破时光;玻璃展柜里的军功章还沾着点点锈迹,那是热血与荣耀的印记;旧军装的补丁上留着细密的针线痕迹,能想象出深夜里有人借着马灯光亮缝补的模样,让那段“以少胜多”的战役故事愈发鲜活。村外“红军路”依旧蜿蜒,当年红军踏过的青石板路,如今两侧绿植葱茏,草叶顺着石板缝往上钻。走在上面,石板带着微凉的触感,耳畔仿佛回荡嘹亮军号,心中满是对初心与信仰的深切敬意。

金溪的绿色,是红土地上生长的诗意,借由古樟、溪流与稻浪,将自然的温柔与生命的活力,酿成了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从龚氏宗祠走出,村口千年古樟即刻入眼,像位守门的老者立在路边。阳光透过叶缝洒下细碎的光斑,在地上跳着舞。树下坐着几位乘凉的大爷大妈,竹椅摆成一圈,摇着蒲扇唠着家长里短,孩童们围着树身追逐嬉闹,笑声顺着风飘出老远,惊飞了枝头上的鸟雀。古樟旁,清澈溪流穿村而过,潺潺水声像首轻快的歌,水底鹅卵石被冲得发亮,小鱼摆着尾巴游过,漾开圈圈涟漪,伸手一触,溪水的凉意顺着指尖漫到心口,驱散了午后的燥热。

风掠过田垄时,连片的稻穗便齐齐弯下腰,像刚偷喝了半盏秋光,沉甸甸地坠着稻秆,连风都带着股甜丝丝的熟意。我沿着田埂慢慢走,鞋尖蹭过路边的野草,狗尾巴草在脚边迎风摇曳,几只蜻蜓停在草尖上,稍一靠近便振翅飞走,翅膀带起的风拂过脚踝,添了几分野趣。弯下腰轻轻触摸稻穗,饱满的谷粒隔着稻壳硌着指尖,软中带韧,仿佛能听见它们在阳光里悄悄积蓄力量的声响,那是土地对耕耘最实在的回应。

在这里,古色、红色与绿色从不是割裂的色块。象山书院的墨香里藏着生活智慧,后龚村的烽火记忆里凝着信仰力量,红土地的翠色生机里载着人间烟火,三者交织成金溪最动人的模样。它不用刻意宣扬厚重,因为一砖一瓦都刻着岁月;不用刻意诉说鲜活,因为一草一木都带着温度。若你愿意慢下来,听熊导讲两句陆九渊的田间讲学,摸一摸红军用过的旧绑腿,再蹲在田埂上闻闻稻花的香,便会懂这片土地的深情——那是时光酿出的醇厚,是岁月藏着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