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鹰潭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鹰潭新闻 > 内容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加快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纪实
来源:鹰潭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 张国旗 时间:2025-09-10 浏览字号:[ ]

鹰潭市获批创建全国第三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余江区在全省首批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评估认定;全省“两项评估”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被省委深改办列为向全省推广的教育改革项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坚持“最好的地段建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优的待遇给老师、最佳的条件给孩子”,推动全市教育事业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4.77%、义务教育巩固率101.67%、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5.71%,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82、4.39、1.76个百分点。

改革攻坚破难题创新发展激活力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市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改革,通过组建教育联合体,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推进新高考改革、教育督导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激发教育内在活力,为教育发展装上强大引擎。

落实落细“双减”政策。按照“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先后出台20多个“双减”工作治理文件。义务教育阶段(除去寄宿制学校、农村教学点)学校均开展了课后服务,实现了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全市中小学“双减”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97.65%,得到教育部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

“撤点并校”有为有位。坚持全域一体,大力推进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试点改革,优化撤并学校195所;在每个乡(镇)高标准建设1至2所寄宿制学校,保障“学位、餐位、床位、浴位、蹲位”;增设50余条学生专车交通线路,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多形式减免学生吃、住费用,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对优化后的闲置校舍,按照“县为主体、科学规划,教育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利用,助力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

“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全域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成立教师交流发展中心,出台《鹰潭市“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机制,实现教师去校籍化管理,推动优质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三年来,我市交流轮岗校长81名、教师763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70余所学校教师结构性紧缺问题得到了改善。“县管校聘”改革被评为2023年江西教育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联盟办学”协同推进。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大力推进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通过强化优质学校龙头引领,全域组建“名校+”教育联盟,通过城区名校“1+N乡镇”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集团内学校个性发展,努力形成“一校一品”格局。如今,我市共组建了多种形式的教育联合体72个,有互促型一中教育联合体、紧密联合型二中教育联合体、松散帮扶型市八小和章家小学跨地区联合体等,实现城乡教育联合体全覆盖。

质量提升筑根基内涵建设结硕果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开展幼儿园的标准化认定工作,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稳步增加公办幼儿园园位供给,新建或改扩建完成一乡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推动各地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公办中心幼儿园乡镇全覆盖。

全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布局,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严守“三条底线”,化解大班额取得突破性进展,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比例控制在标准以下,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班额得到有效控制,均未出现大班额现象,小学45人、初中50人的标准班额占比在98%以上。

大力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稳步推进高中规范办学行为,积极实施高中“走班制”教学,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满足社会对多样化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现已形成以鹰潭一中、贵溪一中、余江一中为龙头,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局面。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力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平台,成立了全国首批50所之一、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江西理工大学(鹰潭)先进铜产业学院,建成江西先进铜功能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江西先进铜功能材料产业联盟,服务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改革,加快构建以市综合性实践中心为龙头、企业公共实训基地为支撑的“1+N”公共实训基地群,增强产业人才队伍服务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各职业院校围绕省市重点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我市职业院校在校生突破3.5万人,2024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含升学)率93.3%,就业满意度达91%以上。

厚植育人好生态,协同发力提质效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整治“四风”突出问题,加强教育行风治理,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从严治教、从严治校、从严治学,真正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一体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出台校服订制、教辅教材、膳食经费、研学旅行、学生保险等管理实施办法,组织全系统自查整改,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全域推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积极维护教育公平,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办学治校行为明显规范。

深入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的要求,落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确保校园食品安全,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坚持贯通到底抓整治、智慧平台强监管,全市所有学校食堂均完成“明厨亮灶”建设,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攻坚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持续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四方责任”一体落实,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食堂自主经营和大宗食材集采统购,进一步促进食材“安全、质优、价廉”,让学生“花更少的钱用更好的餐”。

筑牢校园安全稳定屏障。每年春秋两季开学之初,全方位开展校园安全稳定隐患摸排,坚持做到矛盾问题早发现、早化解、早稳控。健全校园安全源头闭环管控机制,紧盯学校安全各个环节,出台关于加强当前学校(幼儿园)安全重点工作的“17条”和大中专院校安全重点工作“20条”,全面提高校园安全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制定防溺水工作“16条”,出台“会水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以来已完成2.3万余名学生游泳培训。加强校园安保力量建设,落实校园安防“四个百分百”,坚持“四个统一”推进校园安保队伍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学校门卫室配齐了安全防卫器械“8件套”,校门口安装了石礅、拒马等防冲撞设施。强化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协同公安、文旅、市场监管、城管等校专委成员单位,加强常态督导检查,凝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校园安全人防、物防、技防、常防支撑得到加强,切实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