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走遍鹰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遍鹰潭 > 内容
“信之大邑”这里是贵溪!
来源:大江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25-09-04 浏览字号:[ ]

在赣东北的褶皱里,武夷余脉与信江清波相拥处,静卧着一座千年城邑——贵溪。这里山为脊、水为脉,道韵浸润春秋,铜火淬炼岁月,是赣鄱大地上一首文脉与烟火共舞的史诗。

贵溪城市大景

千年道都·心学之源

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当云锦山的晨雾漫过龙虎天师府的飞檐

当应天山的松涛拂过象山书院的旧瓦

贵溪的街巷便醒了——

这里不是冰冷的历史标本

而是活着的“文化现场”

千年道韵在青石板上流淌

百载书声在马头墙间回荡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

都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象山书院

东汉建安年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携弟子入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天师道自此创立。这座藏在武夷余脉的小城,成了中国道教的“根”——龙虎山天师府延续千年的香火,让海内外道教信众寻根问祖时,总绕不开贵溪。

南宋淳熙年间,贵溪学子陆九渊在应天山创办象山书院,一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史称“朱陆之辩”。这座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不仅孕育了“心学”思想,更让贵溪的文脉里多了“知行合一”的锐气。

漫步贵溪老街,青石板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千年故事。徐九思、夏言等历代贤臣的故居静默伫立。马头墙下的茶寮飘着擂茶的香气,老墙根的苔痕漫过砖缝,像极了古人笔下的水墨。耳口曾家的“九井十八巷”里,明清时期的木雕门楣仍刻着“耕读传家”的训诫,风过处,仿佛能听见学子们捧书诵读的琅琅声。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皆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注脚

都在轻声诉说

这里是“道”的源头

“理”的土壤

更是中国人精神原乡的坐标

红色热土·信仰之光

鲜血染就的精神丰碑

“巍巍武夷山,滔滔信江水,

热血染就赤子心,红色火种

百年不熄,薪火相传。”

当你踏入贵溪这片土地

便翻开了一部浸透热血的革命长卷——

一段段烽火岁月里的壮歌

一座座镌刻英魂的丰碑

正从历史的褶皱里向你奔涌而来

红色文化

贵溪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周坊镇是方志敏点燃的“第一簇星火”;四门山上的红色堡垒点燃了苏区第一簇革命火种,像一把利刃,划破旧世界的黑暗;志光镇的名字是红军连长龙志光用生命刻下的勋章,至今仍在山风里传唱“忠诚与信仰”;朱德、邵式平等革命家,留下“一根灯芯照征程”的佳话,老祠堂的砖雕、老井的水痕,共同守护着“工农当家”的誓言。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着热血,5000多名贵溪儿女,用青春与生命铸就“革命老区”的荣光——樟坪畲乡的吊脚楼里,至今传唱着畲族战士“送郎参军”的歌谣;耳口曾家的明清古宅中,还留着红军伤员“军民鱼水情”的药香;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展柜里,泛黄的家书、磨损的步枪、补丁摞补丁的军装,都在无声诉说:“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是信仰的山;这里的每一条河,都是奋斗的河。”

如今,红色基因仍在贵溪的血脉里奔涌——周坊镇的红色研学基地里,孩子们踮脚触摸当年的标语墙;四门山的红色步道上,老党员正给青年讲述“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故事;志光镇的稻田边,“龙志光民兵连”的红旗猎猎作响,将“忠诚”二字写进新时代的答卷。

这,便是贵溪的红色注脚——

它不仅是“道”的原乡、“理”的土壤

更是“信仰”的灯塔

用百年热血告诉我们

有些火种一旦点燃便永远不会熄灭

有些精神一旦扎根便终将照亮未来

铜都传奇·工业脊梁 没有矿脉的世界铜都

一座没有原生铜矿的小城

却在世界铜版图上刻下“中国坐标”

全国每10吨电解铜

就有1吨从这里走向全球

它用“无中生有”的传奇

改写了“有矿才有铜都”的定律

成为中国铜产业链上跳动的“硬核心脏”

铜产业

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江铜贵溪冶炼厂,是这座“铜都”的“心脏”。炉火昼夜不熄,巨型机械臂精准抓取铜锭,火红的铜水翻涌成河——年产电解铜超百万吨,占全国产量1/10。更惊人的是它的“链”:从铜杆、铜箔到新能源电池用铜,千亿级产业集群串起全产业链,连“铜”最前沿的应用场景,都能在贵溪找到答案。

如果说冶炼厂是“骨骼”,贸易平台便是“血脉”。内陆首个铜期货交割仓库、江西首家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平台、鹰潭国际陆港——这些“国字号”“省字号”枢纽,让“贵溪铜”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年贸易额破千亿,真正实现“无矿而有市,无矿而有链”。

2024年,贵溪经开区升级国家级,“全国百强县市”再上榜。这不是偶然——从“挖矿石”到“造铜业”,从“卖原料”到“卖技术”,贵溪人用“敢闯敢创”的拼劲,把“无矿”的劣势,熬成了“无界”的优势。

这里的每一根铜线都缠着奋斗的故事

每一块铜锭都凝着创新的力量

无矿之地,为何能成“铜都”?

答案藏在贵溪的基因里

是“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是“聚链成势”的巧劲

更是“工业报国”的赤诚

这,便是贵溪的铜——

无矿而生

因工而强

终成国之脊梁

若说贵溪的“硬核”

非“铜”莫属

山水画卷·生态秘境 武夷余脉的诗意栖居

“云在青天水在瓶,山水文章最贵溪。”

当武夷余脉的晨雾漫过阳际峰的轮廓

当樟坪畲乡的吊脚楼飘起炊烟

贵溪的山水便展开了它最动人的画卷——

这里不是刻意的风景堆砌

而是造物主最偏爱的“天然诗笺”

每一笔都写着“诗意栖居”的答案

武夷山脉西北麓的2493平方公里土地上,藏着太多“人间值得”: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云豹在千米悬崖上踱步,猕猴在竹林间跳跃,连山涧的溪水都浸着原始的清冽,每一声鸟鸣都是未被惊扰的自然私语。

鬼谷洞的丹霞赤壁与千年悬棺,是时光留下的“密码”。红砂岩在风雨中雕琢出奇崛的纹路,悬棺的传说在山风里飘了几百年,让人忍不住想探问:古人如何将棺木放上绝壁?这谜题,成了山水里最勾人的注脚。

樟坪畲乡的梯田与吊脚楼,是烟火里的“活画卷”。春时梯田叠翠,秋来稻浪翻金,吊脚楼的飞檐挑着晨雾,阿婆在晒谷场翻晒辣椒,红得像火,暖得人心;塘湾古镇的明清古建群,则像被岁月轻吻的老茶盏——青石板路磨得发亮,马头墙下的茶寮飘着擂茶香,老墙根的苔痕里,藏着“耕读传家”的祖训。

这里的山水,更是“会呼吸的生态”。作为“中国天然氧吧”,贵溪森林覆盖率达63.5%,三分之二的乡镇是省级生态乡镇。春有杜鹃漫山,夏有白鹤湖碧波,秋有银杏铺金,冬有雾凇凝枝。四季流转,山水用不同的色彩,写就同一首“宜居”的诗。

有人说,山水是大地的诗,但在贵溪,山水更是生活的底色。畲乡的吊脚楼里,老人唱着《高皇歌》;古镇的茶寮中,茶客聊着“龙虎山”的旧事;梯田的田埂上,孩童追着蝴蝶跑——山水从未远离生活,它就藏在炊烟里、古建中、每一声日常的笑谈间。

这,便是贵溪的山水

它不是远在天边的“风景区”

而是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

它不是冰冷的“自然景观”

而是有温度、有故事、有烟火的“生态家园”

当我们在钢筋水泥里寻找“诗与远方”时

贵溪的山水早已给出答案——

最好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山水与生活的交融处

最暖的栖居,不在他乡,而在自然与人文的共生里

这,便是贵溪的山水给我们的启示

守护一片山水

就是守护一种生活方式

热爱一方水土

就是热爱最本真的人间

贵溪景色风光

舌尖密码·千年风味 辣与甜的温柔碰撞

“人间至味是清欢,最是贵溪烟火鲜。”

当暮色漫过茨荸弄的青瓦

当油锅里的辣椒与米粉碰撞出“滋啦”一声

贵溪的夜便活了——

这是千年烟火在舌尖的自然流淌

从街头小摊的热辣到老巷深处的温情

贵溪的每一种味道

都藏着一段故事

一味岁月

贵溪捺菜,是刻在味觉里的“道家基因”。它酸得清爽,辣得通透,芥菜、萝卜、辣椒在陶坛里封存百日,发酵出的酸香里带着岁月的醇厚。这道曾被道家视为“清修佐餐”的小菜,如今仍是贵溪人餐桌上的“开胃担当”——清晨的粉摊,老板娘会舀一勺捺菜浇在热汤粉上;农家的饭桌上,它总与腊肉、豆腐相伴,解腻又提鲜。

灯芯糕,是甜到心尖的“皇家记忆”。形似灯芯,却能点燃,这看似神奇的“魔法”,藏在它的手艺里:糯米粉、白糖、猪油层层叠加,蒸制时火候精准,出炉的糕体雪白如脂,轻咬一口,甜而不腻,米香与芝麻香在舌尖缠绕。

若说捺菜与灯芯糕是“精致的味道”,那清明果和炒粉便是“活色生香的烟火”。清明果是贵溪人刻在节气里的“草香记忆”,蒸熟的清明果绿得透亮,咬开时草香混着菜香在齿间炸开,微糯中带着一丝清苦,像极了贵溪人“苦尽甘来”的生活哲学。炒粉则是贵溪人的“深夜救赎”:粗米粉在铁锅里与豆芽、鸡蛋、腊肉同炒,锅铲与铁板碰撞出火星,撒一把葱花,香气能飘半条街。

最好的味道

不在山珍海味里

而在家常的烟火里

最暖的烟火

不在远方的古镇里

而在自家的小锅里

在街头的摊位前

在每一个认真吃饭的日常里

这,便是贵溪的舌尖密码

用一碗粉、一块糕、一碟菜

写尽了“信之大邑”的温柔

煮出了“人间值得”的答案

贵溪捺菜

灯芯糕

从道教祖庭的晨钟,到铜冶炼厂的轰鸣

从红色堡垒的旧址,到山水之间的民宿

从街头小摊的热辣,到书院里的书声琅琅——

贵溪的故事

从来不是单一的叙事

来贵溪吧!

看一场丹霞日出

听一段道乐清音

在铜产业园区感受“工业心跳”

在古村老巷尝一口千年味道……

这里的故事,永远比想象中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