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美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内容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源:鹰潭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未知 时间:2025-08-25 浏览字号:[ ]

轻舟已过万重山

吴丽萍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影片以李白和高适的个人成长历程为主线,以唐朝的盛衰为背景,把个人成长经历与大唐历史盛衰结合起来,道出了个人的悲喜交集和历史的变迁。

李白一出场,着一袭白袍,跨一匹白马,英俊潇洒,高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真可谓鲜衣怒马少年郎,鲲鹏之志冲霄汉。但他却因出身商贾之家,低位低下而科举无门,入世无门,虽两度入赘,想以此改变身份,作为经事济世,出人投地的垫脚石,终是错付于人,一事无成,终身没能实现鲲鹏之志,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令人扼腕叹息。令人欣慰的是仕途不幸诗家兴,“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用来形容李白的才情一点都不为过。李白和高适相遇在求仕途中,两个热血男儿,不打不成交,历史上,李白和高适并无多少交集,但是编剧让他们相遇相识了,这一相遇似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影片采用闪回对比的手法,把李白壮志未酬心先死,大唐由盛到衰的悲壮主题凸显得入木三分。

先看镜头一:青年李白白马少年形象与高适相扑时,光着膀子,那一身健美的肌肉,干净漂亮;而中年时再与高适相扑,已是油腻大叔,肌肉松弛,大腹便便,那个健硕阳刚的美少年早已不复存在;到了老年,李白遇赦,早发白帝城,在两岸猿啼声中乘舟而下,白衣污迹斑斑,裤子破烂不堪,须发皆白。与初见李白时的翩翩少年已相去十万八千里。镜头对准那个遇赦狂喜高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李白,我不知他是猿猴还是李白?幸好,轻舟已过万重山。

镜头对比二:李白高适二人共赴长安寻找美好理想。长安在我们眼前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大无比的美丽画卷,那个万国来朝的鼎盛长安,那个名流巨擘的盛唐,与安史之乱后战火遍地、哀鸿遍野、火象奔逃的狂乱形成鲜明对比。这分明在告诉我们,一个繁盛的王朝大厦将倾,山河破碎,悲哉!痛哉!

镜头对比三,当年高适和裴十二比试枪剑的烟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扬州,昔日的美景丽人、笙歌曼舞,如今已是鬼哭狼嚎,一片破败萧条!一声叹息:似这般良辰美景都付与断壁颓垣,呜呼哀哉,无处话凄凉!

一首《将进酒》,李白的泣血之作,把影片推向了高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特别欣赏影片对李白诗《将进酒》的诠释,用大量奇幻和奢华的场面,把李白的狂放不羁、肆意欢谑的奔放,和怀才不遇、济世无门的郁闷悲苦诠释得淋漓尽致。李白不枉为李白,在千年之后终于遇见了一个懂他、惜他的编剧和导演。看到此处,不仅为李白、为盛唐埋没了此等人才而泪满襟,或许不只是时代,还有人的个性。李白挥金如土,恃才傲物,不懂得低调和等待。而他的好友高适则刚好相反,懂得修养生息,十年磨一剑,身怀绝技——高家枪法的他,硬是在哥舒翰的帐下做了十年的文书,忍辱负重,终于在哥舒翰死后得到了展示自身才华的时机,一战成名,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影片在李白流放夜郎遇见唐肃宗大赦天下的途中,在白帝城写下快诗《早发白帝城》中结束。当我和字幕一起吟诵此诗时,心中涌起万千感慨,对李白敬之、佩之、惜之、怜之,竟然再次热泪盈眶,或许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出道不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李白的入世情怀从万丈豪情到消失在尘埃里;从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到中年逐梦不成;最后,被残酷的现实磨平了棱角,淹没了心中的那团烈火。哀,莫过于心死。人到暮年,一事无成,藏不住的悲凉。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也许大家都听懂了。错!错!错!饮者从来没有名,唯有“诗者”留其名,因为诗在,李白就在!因为诗在,诗仙才在!因为诗在,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好在诗在,好在悲凉过后,轻舟已过万重山。

影片尾声以不同的演绎方式诵读经典唐诗,那唯美的画面,大美的书法,我情不自禁让女儿拿起手机拍下此幕。暮然回首,影院早已人去坐空,唯留我一家三口,默默驻足停留,回味无穷。好在千年后有一个崇拜者,那个与你一起疯、一起笑、一起悲的我,默默在心里念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骤雨初歇,就此搁笔。但心中情思仍似大海,澎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