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美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内容
红井之缘
来源:鹰潭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未知 时间:2025-08-18 浏览字号:[ ]

红井之缘

 刘力

与瑞金的故事,缘于那口闻名中外的红井。

幼时在山沟里读书,语文课本中有图文并茂的一页:红井的故事。刻在井旁碑上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14个字感人至深,一辈子藏心底。

爱学习的我向父亲说了看红井的心愿,红井离父亲下放的宁都并不太远,父亲便请假带我来到了瑞金,见到了那口藏在心底的红井。那一幕距今五十多年了。

沙州本无坝,行于“坝”道,周围几乎没有建筑,只有旧居、领袖树和列宁小学,默默地伴着那口既普通又略显孤独的红井。井前一位老爷爷讲云石山晚霞的千古佳话,我满是好奇。“前边不是有河吗?”“那河水不能吃,只能洗衣洗菜。”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这里养病,调研数月,他与红军战士一起冲破迷信,打出了这口井,村民终于喝到了清泉,军民情谊由此升华,“鱼水关系”不正是由这一口口井延续而来的吗?井边石碑上的字,是村民对恩人的怀念,也在我的脑中储满景仰。

那时的条件简陋,我们没有留下照片,只是短暂停留。后来我才知道,父亲请假费了不少周折,而路上花了太多时间。瑞金一夜,只有零星几盏灯光留在我遥远的记忆里。

带着对红井对瑞金的惦念,更带着对红井故事的回味,又走过了许多时光。父母离开下放的山村进了城,而我也走完漫漫求学路,成为共产党员,走上了工作岗位。

振兴苏区战略唱响,我又一次来到了瑞金。会务之余,独自再回红井。此时全国援建刚刚开始,漫步在沙洲坝不宽的路上,两边是绿绿的田园、忙碌的工地,我的思绪飞回幼时对红井的记忆,仿佛踏着红军足迹前行,有份执着有份坚定有份向往。

游人稀少,我独伫井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念逝去的父亲,细细抚摸石碑上的字,手捧着喝了几口红井水,忽而就忆起自己在红井精神引导下走过的路,一条长长的求学路,一条对伟人景仰对党热爱的心路,一条执着追寻为国家复兴添砖加瓦的路。历史就是这么幽深,又是这么简明。

不知是谁敲响了铃铛,催我回返。依依不舍,五步一回头,眼中满是红星、红都、红军,心中满是红井、井碑、碑文。红星耀中华,红井伴心路。

有缘就会相聚。这年秋冬,已是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的我,与党员们再到瑞金,开启了我的第三次景仰之旅。

到达瑞金已是傍晚,车行在华美路上,不禁令人感慨。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红都吗?灯光璀璨,微风中,街边是悠闲的市民,与数十年前的记忆判若两地。

放下行李,匆匆徒步去寻找红都夜色的美丽,顺着城市小河的游步道行走,秋风习习,月光迷离,不时与成双成对的市民遇见,询谈中透着文明优雅。在彩虹桥边静静伫立,绵江里河水潺潺……九十多年前从这里走上长征路的红军,他们怀着理想和憧憬从瑞金出发,走出了一个红彤彤的中国。

瑞金的朋友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脚下的南方小城,一座八十多万人口的县,一座经济腾飞中的县,一座充满生机和魅力的绿色名县,一片无数人寻觅红色记忆的土地。朋友的眼中折射出的是满满希望、满满憧憬。

秋风化雨催新芽,瑞金红土绽奇葩。伴着秋阳,在洪都流连一日,“一苏大”址,“八子参军”的微党课感人肺腑;向烈士敬献花篮庄严肃穆;“二苏大”址,千人大会的场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土炮声,依稀在耳畔。

更渴盼的是红井,因为红井,我与红都瑞金缘分更深。

“微云淡沙坝,疏雨滴古樟,畅饮红井水,不忘来时路。”三行沙洲坝,一边是整齐别致的建筑,当年散居的“旧址”群迁于此,一边是绿油油的菜花,充满活力与希望。岁月风霜孕育了枝繁叶茂的客家民学,历史机缘赋予了独特不朽的红色灵魂。

伫立领袖树下,凝视着锈迹斑斑的铃铛,回响着列宁小学上课的铃声。瑞金党校的朱老师深情地讲述了红井的故事,当那首“哎呀来……”在耳边响起,历史拉回眼前,信仰深扎心间。

再立红井旁,提着木桶弯腰俯身舀水,眼里便是岁月深深,伸向悠悠的过去和遥远的历史。用竹勺饮上一口,甘甜沁脾,绕红井一周再抚石碑,感触升华。红井是镜,检验人心。

毛主席与沙洲坝的遇见,历经百年,依旧清泉汩汩,依旧沁人心田,让人走过不忘来时的路。这就是传统教育,这就是历史的痕迹,这也是红井的魅力。

几回回浇灌心灵,几回回梦里向往。红井与我的缘分,伴着那抹永不褪色的红,注定将伴我一生。壮哉红井!美哉红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