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雕,一种以蛇类为主食的猛禽,素有“蛇类的克星”“天空中的顶级猎手”的称号,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蛇雕又称大冠鹫、蛇鹰、凤头捕蛇雕,在中国民间,因其独特的冠羽形状,常被称为“横髻公”。它属于鹰科蛇雕属,是中型猛禽,体长约55—75厘米,翼展可达120—150厘米。其羽毛以深褐色为主,腹部和翅膀内侧颜色较浅,形成鲜明对比。蛇雕头部较小,喙部粗壮且弯曲,十分适合撕咬猎物。它目光犀利,即便在高空,也能清晰锁定地面上的蛇类或其他小型动物。 蛇雕的爪子极为厉害,趾端带有锋利的钩爪,能牢牢抓住滑溜的蛇身。它的尾部呈圆形,飞行时有助于稳定身体,尤其在盘旋和急转时,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蛇雕飞行时常选择晴朗天气,单独或小群随上升热气流旋至空中展翅翱翔。此时,它稍向前倾的宽长双翼下,一条白色横带清晰可见,同时还会发出“忽溜……忽溜……”较为凄惨的声音。 蛇雕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尤其偏爱毒蛇,此外也吃蜥蜴、蛙、鼠类、鸟类和甲壳动物。它的跗跖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能有效抵挡毒蛇的进攻;身体上宽大的翅膀和丰厚的羽毛,可保护自己不被蛇缠绕;脚趾粗而短,能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身,让蛇难以逃脱。可以说,蛇雕全身都是“盾牌”,所以蛇一旦被擒,只能任其宰割,这也是蛇雕被称为蛇类克星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颇有趣味。它先站在高处,或盘旋于空中窥视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同时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很多体型较大的蛇不会乖乖就擒,会试图用身体缠绕蛇雕。这时,蛇雕一边继续紧紧抓住蛇的头部和身体,一边不时甩动翅膀,摆脱蛇的反扑。待蛇渐渐体力不支,失去激烈反抗能力时,蛇雕才开始吞食。 蛇雕能一口咬碎蛇的头部,然后先吞进蛇头,接着是蛇身,最后是蛇尾。在饲喂雏鸟的季节,成鸟捕捉到蛇后,不会全部吞下,往往将蛇尾留在嘴外,以便回到巢中后,雏鸟能叼住这段尾巴,将整个蛇身拉出来吃掉。 蛇雕将蛇吞入后,往往会停下来歇一会儿。这是因为要抵抗吞咽下去但尚未完全死亡的蛇体在腹中的扭动,它不得不抬头挺胸,用胸部肌肉抑制蛇体活动,同时扩张气管,避免窒息。 蛇雕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喜欢栖息在森林边缘、开阔的草原、农田甚至城市郊区,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其繁殖期在每年的4—6月,会在森林中高树顶端的枝杈上营巢。每窝产卵1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35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需由亲鸟抚养60天左右才能飞翔。 在中国古代,蛇雕被称为“鸩”。由于它所吃的蛇很多是毒蛇,以此也被误认为是有毒之鸟,人们认为将其羽毛浸泡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由此有了“饮鸩止渴”的成语,用来比喻只顾眼前,不虑后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