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强国复兴有我 >
大力弘扬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揭秘鹰潭改革开放的城市基因
来源:鹰潭日报 作者:未知 时间:2024-08-05 浏览字号:[ ]

1979年设立县级市、1983年升格为省辖设区市,鹰潭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城市。对这座年轻的城市来说,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是与生而来的城市基因,并且在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内化为城市精神,它不仅是立市之本,也是兴市之道。

鹰潭有深厚的改革开放文化底蕴

从改革创新角度来看,鹰潭人杰地灵,这里有四千年的古陶文化、三千年的古越文化、两千年的道教文化、一千年的心学文化,历代先祖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文明,厚植了敢于改革、善于创新的文化底蕴。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此为中心,建立闽浙赣苏区,并创办了省苏维埃银行、专门成立“对外贸易处”,大力发展苏区经济。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盛赞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同志们“有很好的创造”“是模范工作者”。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肆虐的血吸虫病,余江人民创新了“填旧沟、开新渠”等灭螺方法,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县消灭血吸虫病,形成“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毛泽东曾为此深情赋诗两首。

从开放包容角度来看,鹰潭区位独特,自古有“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湖之咽喉,阻信江之门户”的美誉。她因路而生,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浙赣线、鹰厦线、皖赣线、沪昆高铁在此交会,铁路鹰潭南站是全国58个大型综合性货运站之一,鹰潭东铁路编组站是华东四大编组站之一。邓小平曾3次驻足鹰潭,称赞“鹰潭是个好口子”。她因铜而兴,孕育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500强铜冶炼企业江铜集团,铜产业成为江西省设区市中首个千亿产业,铜材产量占比接近全国的五分之一,是中国铜产业基地,形成了铜企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备、产品门类最齐全的产业集群。鹰潭人敢于外出闯荡,全市“10万眼镜人”“10万糕点师”“5万雕刻匠”遍布全国,人称“中国有城市的地方,就有经商的鹰潭人”。鹰潭人也不排外,130万鹰潭人中有不少来自外地,其中有铁路工人、厂矿职工,还有在此投资经商的老板、就业创业的青年,他们虽来自五湖四海,但鹰潭“来者不拒”,把“南腔北调”融汇成动人“鹰普”。

鹰潭有丰硕的改革开放实践成果

鹰潭,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小市,靠什么来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鹰潭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重大改革试点任务为牵引,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市累计推出1900多项改革举措、先后承担15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打造了“余江宅改”“03专项”“城乡融合发展”等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改革品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88.9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82.25亿元,在全省前移3个位次,2023年首次位居全省二类市第一,实现建市以来历史性突破。

持续推进农村“宅改”走在全国前列。自2015年3月被列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余江区坚持党建引领、依靠群众,守正创新、破立并举推进“宅改”,经过两轮、近十年的深入探索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一户多宅”“超建违建”等乱象,建立了依法取得、节约利用、权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制度体系,推动宅基地权益更有保障、利用更加有效、管理更加规范,促进乡村面貌发生巨变,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利修法、惠群众的创新制度成果。农业农村部等中央和国家部委予以充分肯定、简报专题介绍经验做法,省委改革办专门发文予以全省推广。余江“宅改”经验率先在全市推广,鹰潭也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推进“宅改”的设区市,城乡面貌因此焕然一新。

深入推动“03专项”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被列为国家“03专项”试点示范核心基地以来,鹰潭市按照“网络先行、平台支撑、应用牵引、产业为本”的原则,全力推进试点示范工作落地见效。全市物联网产业集群成功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电子信息·物联网)示范基地,2023年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产值达850亿元。智能水表、路灯、井盖等智能设施广泛使用,104款物联网产品纳入省政府协议供货目录,推动智慧市场监管、交通、城管、公安、旅游等智慧化应用,荣获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国家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全球智慧城市,相关经验入选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鹰潭样板”。2019年12月,鹰潭全域被列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市按照“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工作思路,紧扣承担的五项试点任务,探索建立139项体制机制,促进土地、金融等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了城乡供水、公路、物流、污水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五张网”,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鹰潭模式”。2023年鹰潭市人均GDP突破11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6∶1。国家发改委等中央和国家部委予以充分肯定、简报专题介绍经验做法。2024年6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现场会在鹰潭召开。

鹰潭有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已成为鹰潭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我们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奔着问题去、直面问题改,持续推动改革开放走深走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标落实省“1269”行动计划,围绕打造先进铜功能材料及高端应用集群,深化经济、科技、金融、人才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协同创新提升、先进制造培育、企业梯次培育、开放融合协作、治理机制革新等专项行动,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强链、生态畅链、转型延链,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高水平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进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产权抵押担保权能、集体林权制度等重大改革试点任务,大力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全力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领域改革举措,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畅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更多更公平惠及市民。

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深入推进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完善“双报到双评议”“一网四员”“三长制”等运行机制,不断为基层治理减负、赋能、增效。围绕矛盾纠纷排查、安全生产、移风易俗等重点领域加强改革创新,探索符合鹰潭实际的长效管理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聚焦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化制度性开放,加快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不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鹰潭国际陆港经济区建设,畅通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创新开放机制,切实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