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纪念‘三个95周年’ 红土地上看今朝”网络媒体江西行采访团来到莲花县,走进甘祖昌干部学院。 ▲甘祖昌干部学院 学院位于坊楼镇沿背村,甘祖昌故居就在这个村庄里。
“我在这里生活了16年,这栋老房子就是我的家。”甘迪是甘祖昌将军的曾孙女,也是甘祖昌干部学院教学助理。在她的带领下,采访团参观了甘祖昌故居,听她讲述了甘祖昌教育后代要甘于奉献、一心为公的故事。 ▲甘迪带采访团参观甘祖昌故居全貌 甘迪向采访团讲述了“将军农民”甘祖昌“一座桥变十二座桥”的故事。 沿背村的反修桥原名五福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一座6孔石桥。1966年,由于洪水冲刷,反修桥有部分塌陷,造成机动车辆无法通行,严重影响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需要重建。根据当时省公路部门送来的设计图纸,重建这座桥预算需要10万元。10万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曾以“铁算盘”著称的甘祖昌,决心要把预算降下来。
过实地勘察,他得出结论,河中6个桥墩中只有2个需要拆除重建,其余4个桥墩都可以继续利用。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既实用,又能节省资金和劳动力的修桥方案:以原桥墩为基础,拆除重建2个旧桥墩,加宽加固4个旧桥墩。省公路部门复审后,同意了这一建桥方案,建桥预算一下子由10万元降到了3万元。 甘祖昌坚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每天第一个到工地,与技术人员一起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一点一滴核定每笔开支,就连一个水泥袋,一块旧模板,都要充分利用,绝不糟蹋浪费。当时村里有一位青年看不惯他这种“吝啬”的行为,讥笑道:“修这桥花几万块钱,还在乎这几个小钱?丢几只破担箕,几块破模板,不过是水牛身上掉根毛,这算什么呢!”甘祖昌反驳道:“该花的钱,只要用在刀刃上,几万,几十万,几百万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都不能浪费!即使家大业大了,勤俭节约的本色也不能丢,大手大脚的作风不能要!一两煤,一块炭,积少成多煮熟饭!”青年听了羞红了脸。 决算时,桥的造价只花了一万二千元,甘祖昌提议把剩余的钱用于修建这条公路沿途的其他桥梁,以保证全线畅通。就这样,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甘祖昌率领群众又先后建起了甘家1座中型桥和沿途各路段的10座小桥,前前后后共修了12座桥。 曾祖父的故事一直影响着甘迪,“将军农民”甘祖昌的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村民和更多的人。 甘迪向采访团介绍,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了解曾祖父的故事。谈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解说,是有一次一群七八十岁老人来到学院参观故居,他们对她说:“小姑娘,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次来到这里聆听你的讲述,你要好好把甘祖昌将军的故事传承下去!” 老人的一番话,让甘迪倍感责任重大。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将革命家庭的红色家风传承下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村,我们村的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变化,环境更加卫生,街道更加明亮,移风易俗显著,如今的沿背村更加幸福美丽了。”甘迪说:“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让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