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鹰潭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鹰潭新闻 > 内容
“说得比唱得好听” 看余江这群新“红娘”如何倡导新风尚
来源:鹰潭新闻网 作者:鹰潭日报社记者 张俊娟 时间:2020-11-16 浏览字号:[ ]

在余江,农村地区婚嫁喜事中,总少不了媒婆的身影。即使如今通讯发达,适龄青年通过媒婆介绍解决婚姻大事也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面对层出不穷的因“天价彩礼”、骗婚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我市从2018年起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余江区更是从媒婆这一群体入手,把他们培养成为新风尚的引领者。

讽刺:谢媒礼花费数万元

潢溪镇金墩下邹村村民潘水兰,是附近颇有名气的“大媒”。虽然今年已经70岁,但她的红娘事业却还没有停。乡邻家中有姑娘待嫁、有小伙求娶,都会来踏潘水兰的门,让她帮忙找寻合适的人选。

以前日子过得苦,很多人家要靠嫁女儿收的彩礼来为养活家人或为儿子娶亲。当年,没有读过书的潘水兰,也是在17岁时就被父母定了亲,收到男方200元彩礼。离开这段婚姻后,潘水兰来到潢溪镇,渐渐地开始帮人做媒。

前些年,彩礼并不算高。谢媒礼也不多,一般就是给媒人做两件新衣服。然而,就在2014年、2015年开始,附近一些地区的彩礼价蹭蹭往上涨,每年都要涨10万。到了2018年,有的村庄彩礼要到40万元以上。潘水兰说,这些年农村单身小伙人数远超过待嫁的姑娘,有些父母就在嫁女时有意抬高门槛。

除了彩礼,婚嫁中还涉及到见面礼、进屋钱、看人钱、“五金”、拜节礼等名目众多的各种支出,加上摆酒请三餐饭,这笔不小的支出更让很多男方家里不堪重负,有些人家需要举债才能给儿子完婚,有的人家因为结婚“一夜返贫”。有一件真事说起来很讽刺,一对新人结婚时请了8位媒人,为每人包4000块红包,光是谢媒一项就要花费数万。

潢溪镇综治工作负责人表示,那几年,因为彩礼引发了很多纠纷,调解工作做了不少,但效果却不好。

转变:做媒也要讲规范

做媒婆近50年,经潘水兰介绍成婚的新人已有近300对,介绍的婚配对象甚至远到东乡、鄱阳、福建。村里有一户人家,媳妇、女儿、儿媳妇3个人都是潘水兰保的媒。不管别人再怎么说好,她都要求“带到我边上看一下”。这一见面,潘水兰就盘算出哪个姑娘和哪个小伙最般配,接下来就会介绍双方认识,让他们继续发展。

即使是如此谨慎,潘水兰还是说,这一行并不容易做,不小心就要招来埋怨。也因为一部分媒婆的谢媒礼是按彩礼抽成,媒婆也就成为“天价彩礼”的推波助澜者。当媒婆多年,她没少看到乡邻们因为彩礼问题起纷争。她曾亲身经历过介绍的两家闹到退婚,男方不仅没有娶到老婆,给出的彩礼还“打了水漂”。

2018年,余江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制订村规民约等方式抵制“天价彩礼”。全区探索建立“红娘”从业基本规范,把抵制天价彩礼、实行婚事新办等纳入其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移风易俗“红黑榜”,积极开展 “最美红娘”评选活动等,希望媒婆发挥作用助推新事新风。

包括潘水兰在内的全区所有媒婆,都参加了区、所在镇组织的培训班。这一课潘水兰听懂了,比如人数、谢媒礼都不能超过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做媒婆也要负起责任,“不能当成一门生意,要想怎么做才是对双方好!”

带动:感情不用钱来衡量

“移风易俗”之风吹进镇里、村里,对村民们的思想有了触动。各村(居)红白理事会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制订出当地的操办标准,并纳入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有的村庄还出台了媒婆公约、丧葬公约、互助公约等一系列细化的民约规范。村委会干部、理事家里办喜事,也都带头抵制高价彩礼。而其中,也少不了“说得比唱得还好听”的媒婆在起到正面作用。

63岁的段见良是近五六年才开始替人说媒的。以前遇到高价彩礼,段见良虽然觉得“风气不好”,但总觉得是男女双方的事,自己不好插嘴。结果却发现,任由歪风滋长,让村里出现了骗婚、缅甸新娘、越南新娘等问题。如今,区里有政策,村里有民约,再遇到女方“狮子大开口”,直脾气的段见良会立刻出面劝阻,“‘买卖’婚姻要不得”“感情不能用钱来衡量”“要双方共同奋斗”!

潘水兰则经常给女方家讲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刘家站有一户村民,先后说了两门亲,彩礼花了不老少,日子却过不下去。看到欠下的一堆外债,自己又三十好几没有着落,他心里苦闷,整天混日子过。还是潘水兰四处托人为他找到一家姑娘,如今日子才慢慢好起来,“所以说天价彩礼害死人”。

潜移默化影响下,如今村里的彩礼正在回归到正常范围之中。就在上个月,潘水兰又介绍成了一对。姑娘在乡下教书,小伙做眼镜生意,双方准备明年完婚。潘水兰问起女方准备要多少彩礼,结果女方父亲回道,“现在不比从前,彩礼钱我一分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