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鲁利童辛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立足“大思政课”实践特质,以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组织建设、凝聚各方资源、贯通学段教育、优化服务模式等方面推动实践育人建设提质增效。积极落实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党委要求,聚焦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秉持“扎根基层、虚心学习、吃苦耐劳、服务群众”的广秀精神,遵循“三维驱动、四域聚焦、双向赋能”的工作思路,深化党建支撑、思想引领、文化沁润、技术赋能、乡村振兴、青春担当的“六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 以三维驱动筑牢实践育人根基,构建立体式志愿服务模式 一是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先导,开展“践行广秀精神”专题学习会146场、主题团日活动231次,覆盖青年学生2400余人。 二是坚持以专业赋能为支撑,发挥本学科优势,汇聚跨地域、跨院校、跨专业的优质力量,组建3支综合性志愿服务支队。 三是坚持以校地联动为纽带,与矿坑镇人民政府等党政机关、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等7所高校、郭永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及34所中小学合作联动,实现社会资源向育人资源的精准转化。 以四域聚焦书写青春服务答卷,打造常态化实践育人体系 一是聚焦理论宣讲,创新“1+3+N”宣讲范式、构建“1+N”交流模式,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宣传活动18场;秉持“党建带团建”理念,在八角楼等革命旧址以“青言青语”解读党的政策12场,录制“‘双脉’启示录”系列微党课6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理论传播网。 二是聚焦文化传承,赴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参与专题学习12场;与烟台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实验拓科普,携手悟学海”主题活动,成立“大手拉小手”科学实践团,在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19次;走访竹编、木雕等非遗传承人8位,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10场,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开设“推普讲法制 共绘中国音”普法宣传活动及“电商助农”技能培训8场;开展“红色记忆”采集活动,走访柏露村等24处红色村落及场馆,收集革命旧物70余件、整理口述史料31则;走访地方企业,组织乡村振兴政策宣讲16场,纾解发展难点堵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四是聚焦教育帮扶,创新构建“3³”实践育人模式,设计特色课程6套,覆盖乡村中小学34所,惠及学生750余人;打造“1+1”结对帮扶模式,赴山东、江西及新疆等12地区,帮扶乡村困境儿童200余名;构建“三级五育”课程体系,提供精准化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兴趣培养,组织“五同”特色活动40余次,促进不同学段青年共同成长。 以双向赋能彰显实践育人成效,实现服务社会与自我成长的深度融合 一是育人成效显著。成立同心学社,组建青衿薪等3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鼓励申报学术课题、参加学科竞赛,成员累计获国家奖学金等省级及以上荣誉12项、省厅级课题立项9项;形成“在校培养+毕业反哺”的良性循环,团队成员就业率达90.4%,其中选择升学深造,考入河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院校;或选择就业,进入基层党政机关或担任高校辅导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持续绽放青春光彩。 二是服务成果落地。聚焦城乡发展的真实需求与前进阻碍,围绕乡村教育困境、特色产业发展、红色文化传承、基层治理创新等关键议题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5篇,受到当地政府高度评价,获批示6个、表扬信24封;持续完善“3³”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构建“三阶三链·双向提升”教育模式,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育人新范式。(通讯员:程宗宇 邢希娜)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或转载宣传资讯,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