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商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讯 > 内容
王恒奎:厚植家国情怀,用实干书写新时代青年答卷
来源:鹰潭新闻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25-08-13 浏览字号:[ ]

家国情怀,是深藏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跨越时空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诠释这份情怀的厚重,以坚守彰显这份担当的力量。王恒奎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发展的壮阔蓝图,以对家乡的深情、对社会的责任、对时代的回应,生动诠释了何为“厚植家国情怀”,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实干,执“实践之笔”在乡土大地书写下动人的篇章。

【照片人物:王恒奎】

扎根乡土,以赤子之心守护文化根脉

家国情怀的起点,往往是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文化的共情。王恒奎的这份情怀,从他与家乡灵璧石的不解之缘中便可见一斑。灵璧石作为我国“四大名石”之一,承载着宿州灵璧地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当地百姓的精神寄托与文化符号。然而,在产业发展初期,灵璧石的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粗放的开采与销售模式不仅让文化内涵被忽视,更让这一“家乡名片”面临被“退出”的风险。

“要通过利用有限的特色文化资源让皖北这片贫瘠之地变富裕”带着这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17岁的王恒奎毅然投身灵璧石产业。他深知,守护灵璧石,便是守护家乡的文化根脉;弘扬灵璧石文化、便是守护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为此,他潜心研究灵璧石的历史渊源、延伸产链、文化寓意与创新赏石审美标准,走遍家乡的山渠河谷,只为探寻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灵璧石新品;他创立“磬石坊”品牌,将“传承文化、守护匠心”作为核心理念,把家乡文化名片命脉融入其共同体系中。

这份对乡土文化的执着守护,正是家国情怀最本真的体现。王恒奎用行动证明,热爱家乡,不仅是赞美它的风光,更要守护它的文化,赋予它新的使命、创造及传承于它新的价值,让祖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带动共富,以责任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对家乡发展的担当、对乡亲福祉的牵挂之中。在王恒奎看来,个人的成功若不能惠及乡亲百姓,便失去了扎根乡土的意义;产业的发展若不能带动一方经济,便偏离了服务家国的初心。因此,当灵璧石产业在他的推动下逐渐步入正轨时,他的目光早已超越了“个人事业”,投向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广阔天地。

随着2015年后数字时代的到来,王恒奎敏锐捕捉到网红经济的机遇,但他没有将流量与利益据为己有,而是思考如何让这份机遇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他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斥资通过新媒体平台打造和宣传灵璧石文化及家乡特色,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全行业从业者梳理特色产业灵璧石资源的卖点、销售渠道,引导广大群众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网红经济的大潮下赶上经济的时代红利。在他的引领下,“灵璧嶂渠网红经济”让灵璧石资源及文化价值爆火全网,广大从业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家门口及周边市场等销售平台轻松实现了增收致富,曾经沉寂的乡村、荒山因为产业的兴起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仅如此,王恒奎还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家乡的生态与文旅融合。他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美环境”“强文化”。为此,他积极参与非煤矿山资源治理,带头抵制盗采行为,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他推动“九顶山经济效应”,挖掘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由此基础上吸引了文旅投资项目,让乡村不仅成为宜居之地,更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带动了餐饮、住宿、饮水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为家乡经济注入了持续动力。

这份浓烈的使命担当,这份“让家乡摆脱贫困”的朴素追求,正是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王恒奎用实干证明,真正的家国情怀,是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局,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乡亲。

坚守初心,以朴素品格彰显情怀底色

家国情怀的深厚,往往体现在日常的坚守与朴素的品格之中。在王恒奎数十年的创业与奉献历程中,有一种品质始终闪耀——那就是不慕虚名、踏实做事的初心,以及“不给家乡添负担”的自律。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市场开拓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想过依赖外界的扶持。他拒绝申请补贴与贷款,不搞民间融资,完全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积累资本,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磬石坊”打造成为中国观赏石领域奇石珠宝玉等收藏行业的第一品牌。当初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放着“捷径”不走,他却说:“家乡还不富裕,能自己扛的,就不能给乡亲们、给政府添麻烦。”这份朴素的自律,背后是对家乡的体谅与深爱。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他始终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面对市场上偶尔出现的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乱象,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牌“不越雷池一步”,更主动向同行呼吁“守护灵璧石的口碑,就是守护家乡的脸面”。他常说:“做生意不能只看眼前利,要对得起家乡的信任。”这份对诚信的坚守,正是家国情怀中“责任”二字的深刻体现。

如今的王恒奎,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创业者,但他对家乡的感情、对初心的坚守从未改变。他依然会抽时间回去家乡看看,听听广大群众的声音;依然会借助新媒体,继续助力家乡文化产业事业的宣传与传承发展;当他抽开身子回到家乡的几天时间里,依然会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聊聊产业的发展、家乡的变化、乡里乡外是否和谐。在他身上,看不到丝毫浮躁与傲气,只有对土地的敬畏、对乡亲的亲切、对事业的执着。

王恒奎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国情怀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就藏在对文化的守护里,藏在对乡亲的牵挂里,藏在踏实做事的坚守里。它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是一种“把根扎在祖国大地”的深情。正是这样的家国情怀,让王恒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也让我们看到,当每一个人都把个人的理想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便能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进的磅礴力量。这样的情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