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鹰潭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鹰潭新闻 > 内容
我市积极探索“社校共铸”新模式 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来源:鹰潭日报 作者:未知 时间:2024-12-25 浏览字号:[ ]

本报讯 (记者胡佳)近年来,我市以月湖区江边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市师范附属小学为试点,探索“社校共铸”新模式,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质效,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建阵地、筑平台,完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支持城市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与各类学校探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将探索开展“社校共铸”工作纳入统战、教育、民宗三部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促成月湖区江边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与市师范附属小学签署“社校共铸”结对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成立工作专班,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落实城市民族工作资金、民族教育资金82万元,全方位、多角度推深做实“社校共铸”工作。

做特色、创品牌,实现协同育人。积极探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既拉小手,也牵大手”,以“同心公益课堂”品牌活动为载体,组织市师范附属小学优秀教师到工作站义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29场次,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工作站、市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与全市19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阵地建立合作机制,组织31批次3200余名各族群众接受相关教育,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服务、求实效,推进互嵌融合。工作站与鹰潭师范附小联合互动,关心解决属地少数民族家庭孩子入学问题,开展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交朋友、促团结”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社区。每学期坚持联合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解决其实际困难。组织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社区干部群众、学校师生联合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130余次,拉近彼此间的情感距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成立“同心石榴”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一同参加社区、校园建设,一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公益活动,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