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从“有名有实”向“有力有为”转变 ——我市探索构建常态长效治水管水机制 本报记者 俞慧婷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健全完善河湖全城管护、源头治理、智慧监管体制机制,推进“河长制”常态长效,着力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持续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力有为”转变,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构建全域管护体系 压实河长责任。建立市区(市)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长”全域覆盖。目前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05条、湖泊17个,明确市级河湖长7人、区(市)级河湖长52人、乡级河湖长138人、村级河湖长389人。市区(市)两级河长办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水利、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粮、住建、界牌航电枢纽等部门各司其职,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 形成管护合力。健全“河长+检察长+警长”等联动河湖治理机制,强化河湖保护管理联合执法。推广“河小青”“民间河长”做法,激发沿河百姓保护水资源的内生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全市现有志愿者3758人、“民间河长”253人,贵溪市文坊镇“民间河长”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典型案例。 推进系统管护。针对影响水环境、水生态的重点问题,我市深入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做到岸上和岸下同时治理、问题整改与“最美河段”创建同步落实。统筹推进工业污染整治、内湖水质动态检测整治以及农村建房、涉河建筑、沿河流建筑监管等,切实用系统思维统筹信江鹰潭段的全过程治理。 构建源头治理机制 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化解城市污水问题。我市以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城市雨污管网改造、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全市累计新建市政污水管网52.855公里,累计改造市政污水管网59.774公里,彻底整治城市雨污管网错接、漏接问题,从根本上化解城市内涝、污水直排等问题。 启动流域村庄污水治理综合试点,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在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沿岸,选择6个沿河村组开展水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合涉水项目资金,强化农村污水收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水环境、水生态。 实施绿色示范区建设,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在信江及6条支流流域附近,选取建设7个绿色示范区,开展水稻生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工作。据测产分析,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农药、化肥使用量平均每亩分别减少25%和19%,平均每亩增产119.82公斤,有效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新智慧监管模式 依托科技赋能加强河流监管。利用航拍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信江鹰潭段以及全市境内80条河流进行全面普查,逐一标注河长、临河自然村、影响河流的不稳定因素等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河长地图”。利用无人机不定期巡查信江及6条主要支流,发现问题通过“一河一单”模式(县级河长督办、乡级河长领办、相关单位协办)整改销号。 用好物联网设备加强监测预警。在河流两岸和重要节点安装物联网传感设备,密切监测信江流域水温、水流量、降雨量、叶绿素、PH值等水质指标数据,在市级饮用水取水口、白露河、童家河入河口等7个点位对叶绿素a等指标加密监测。 用好气象水文手段积极改善水质。针对持续干旱少雨影响水质等问题,我市抓住天气有利条件,通过精确测算水流量、流速,开展人工降雨和开闸放水,有效改善信江鹰潭段水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