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公园’,闻不到一点异味,听不到一点噪音!”近日,来市生态静脉智园研学的市八一中学学生纷纷感叹。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花木葱茏的景象。 曾经是人们避之不及的鹰潭生活垃圾填埋场——马塘窝,地处月湖区童家镇杨碧村,距离鹰潭城区东南方向几公里,如今,一个占地1800余亩的生态静脉智园在此拔地而起。 顶层设计打造“无废”创建新生态 市生态静脉智园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发展战略,助推全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从完善各类生活垃圾处理末端入手,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集“焚烧发电厂、餐厨中心、固废中心、生态科普园”为一体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产业集群。 “为做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态封场工作,优化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我市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态封场服务项目。通过垃圾减容、堆体整形、封场覆盖、气体导排及渗滤液导排系统建设、景观绿化、封场维护及监测等一系列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71040.8平方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引进光大环保能源(鹰潭)有限公司,垃圾处理方式由传统填埋向焚烧综合利用转变。该公司负责人吴坚向记者介绍:“垃圾处理系统采用光大自主研发的烟气处理净化技术,烟气排放指标达到欧盟2010标准。渗滤液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实行厂内全回用,使厂内废水实现‘全回用、零外排’的目标。” 强化创新走好“鹰潭版”特色之路 “部门联动+特许经营”,让餐厨垃圾无处遁形。市城管部门与光大环保餐厨处理(鹰潭)有限公司签订餐厨垃圾特许经营协议,全市所有餐厨垃圾统一由该公司进行收运、处理。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每日可处理100吨餐厨垃圾与5吨地沟油,采用“餐厨垃圾预处理+固渣焚烧处理+废水厌氧处理”与垃圾焚烧项目全面协同处理的工艺,项目配置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地沟油处理系统、废(臭)气处理系统和其他辅助配套系统。 将垃圾变废为宝,一个具有神奇作用的生态静脉智园是我市践行“无废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记者了解到,餐厨垃圾经过处理后,不仅可以提取出生物柴油,固体残渣还可以与其他生活垃圾一起投入焚烧炉内进行发电,而渗滤液在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同样成为冷却用水,实现了园区内闭环利用。目前,全市已有近2000家餐饮单位、食堂等签订了餐厨垃圾收运协议。 持续发力“无废城市”建设融入各个领域 “一期建设大件垃圾处理规模为每年1万吨、建筑垃圾每年10万吨,服务范围为鹰潭市全市域,有效解决了市内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问题。”吴坚说。同时,还可以实现最大化资源化价值,如产出的三种骨料,可用作再生砖和再生混凝土的生产,分离出来的金属类外售综合利用。 今年年初,市生态静脉智园又传喜讯,获得“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称号。这是继获评为江西省首个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江西省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后的又一个金招牌。园区积极打造科普教育平台,依托现有垃圾处理设施,通过深入开展“生态研学之旅”“环保教育宣传”“跟着垃圾去旅行”等特色系列文化活动,搭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定期向市民开放,开展垃圾分类体验之旅。在园区随处可见由轮胎、瓶罐、废纸等废弃物回收再造的具有环保理念的艺术作品创作,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个包含城区餐厨垃圾收集处置、垃圾焚烧发电等“高大上”项目的产业园里,凝聚着我市打造全域“无废城市”的努力和心血,“无废城市”从蓝图正变为现实。目前,我市已实现全域一体的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处理污水“零排放”。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年可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生活垃圾约40万吨,上网电量可达1.4亿度。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年处理餐厨垃圾约2.3万吨。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项目建成投运后,有效解决了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规范化、资源化处置的难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品位。(本报记者俞慧婷通讯员洪冠男李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