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欢 朱烈闯 潘 捷 不少人无视“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警示在水中游泳。 信江沿岸醒目地竖着警示标牌。 近日,鹰潭气温持续攀升,游泳、嬉水是不少孩子娱乐和消暑的主要方式,但清凉的水里隐藏着危险。近年来,溺水事故时有发生,防止少年儿童溺水始终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话题。 暑假期间,安全绝不能“放假”。如何度过一个安心的假期?如何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提高警惕 做好看管 溺水能够有效避免 炎炎夏日,信江沿岸是很多市民休闲娱乐喜欢去的地方,连日的高温天气也吸引了众多的游泳爱好者。 近日,记者沿着信江一路行走,发现江里游泳的人不少,其中不乏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有的在家长的陪同下套着游泳圈在水里嬉戏玩耍,有的挂着一个浮力板独自游泳。而附近岸边醒目地竖着“禁止游泳”“野外游泳不可行”等警示标牌。 当记者提及带孩子在野外玩水不是很安全时,一位家长给出的理由是“套了游泳圈,没事”。而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个孩子开始还套着游泳圈,到后面竟不知不觉丢掉了游泳圈,虽然距离岸边较近,但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游泳圈不是救生圈。游泳圈容易破损、漏气,沾上水之后非常湿滑,救生圈四周都有非常容易抓握的绳索。”鹰潭蓝天救援队宣教组组长张毓沁告诉记者,市面上常见的游泳圈普遍重量偏轻,抗压能力差,容易破损漏气,且表面遇水湿滑较难抓握,属于水上玩具,并不能作为救生圈使用。还没有熟练掌握游泳技巧的孩子在使用游泳圈游泳时,常常会因为调整姿势时失去平衡,反而容易酿成危险。 不仅如此,野外水域水底情况复杂、存在水草缠绕、暗流旋涡、管涌等危险,而且夏天水表和水下温差很大,下水后腿部容易因为凉水的刺激抽筋,进而发生危险。 更需引起重视的是,有不少少年儿童溺亡事故是在有家长陪伴情况下发生的,多是由于家长玩手机、与朋友聊天等疏忽大意导致。张毓沁介绍,溺水其实是快速而无声的,无论孩子是否熟悉水性,家长都应该做到全程守护。“即使是在游泳馆游泳,目光也应该时刻不离孩子,一旦孩子出现任何异常,比如说突然之间变得很安静,或者在水面一上一下地浮动,就要马上引起重视。” 遭遇险情 大声呼救 精准判断至关重要 那么,当发现有人溺水,应该如何化险为夷?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防溺水图文教程、短视频热度不减。学习水上急救相关知识,已经成为不少网友的共同诉求。 陈振华是鹰潭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凭借着精湛的水性和扎实的水上救援知识,多次成功求助溺水人员,他分享了一个关键词——精准判断。 “发生危险时,溺水者往往并不会像电视剧中那样大声呼救或者挥手求救,而是本能地将双臂伸到两侧,向下压水以让嘴能浮出水面。”陈振华说,溺水其实是快速而无声的,绝大多数溺水者是不会呼救的,因为他们想保持气道的开放,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们使劲一叫,可能水就进来了。所以,如果发现游泳圈上没人,就要注意游泳圈附近是不是有波浪;或者游泳的人在水中处于直立位,没有踢腿动作,头在水中而嘴在水面,也要引起警惕,这些都是危险的“痕迹”。 “一旦发现有人溺水,一定要第一时间大声呼救,并拨打110、120进行求助。”鹰潭蓝天救援队宣教组组长张毓沁提醒,施救者首先要注意自身安全。未经救援培训或不会游泳的人员,不建议自行下水营救溺水人员。在注意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如竹竿、木棍等,在保证自己位置安全的基础上拉回溺水者,或将泡沫块、救生圈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要懂得利用现场所能找到的各种各样的工具,哪怕是一些瓶瓶罐罐之类的,只要是有浮力的东西,我们都能把它用上。” 各司其职 各尽其力 安全教育应成常态 防溺水工作如何常态化开展?如何加大防溺水救援科普的覆盖面?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社会各界纷纷聚焦这一议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社区、学校等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预防溺水”安全教育;在很多水域设立一块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条安全绳、一根救生竿;关注学生在炎热暑期的强烈游泳需求,积极为中小学生游泳、戏水创造条件,在暑期也举办了正规的游泳课,等等。 但是,当前防溺水工作也存在一些难点。一些水域设置的安全隔离带、护栏等安装不到位,一些户外设置的救生设备缺乏管理和维护,出现了损坏或缺失。 张毓沁、陈振华认为,预防少年儿童溺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大家各尽其能、各负其责,才能织牢织密防溺水“安全网”。他们呼吁,全社会要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少年儿童夏季游泳安全教育,加强监督和管理,大力普及游泳知识、救助常识,共同筑牢少年儿童防溺水的安全防线。 记者短评 每一起溺水事故的发生,都会给家庭带来不可弥补的伤痛。 防溺水,重在防人、防水,体现在管好人、管好重点水域。从采访的情况来看,我市在加强防溺水宣传教育的同时,也采取了系列举措,疏堵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防溺水意识,推动其学会与水安全共处,但也存在部分家长重视不够、救生设备缺乏管理维护等问题。 防溺水,任重道远,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各方主动作为、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切实筑牢安全屏障,用最有效的措施守护好少年儿童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