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坐不住的丫头,以后要开开心心地做一名记者。” 6月16日,病床前,爸爸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他拉着我的手,微微颤抖,和我回忆起大学毕业后成功考录记者岗工作时的情景。 转过头,我哭成了泪人。 (一) 6月18日下午,爸爸走了。 6月20日起,景德镇全域遭遇持续性强降水。 一时间,雨情急、汛情猛、灾情重,我所在的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采访部全体记者都申请前往防汛一线,作为跑口记者,现场需要我。 “家里出了那么大的事,你别去了!”考虑到我家里的重大变故,单位领导多次要我请假回家。 悲痛中我镇静下来,反复思考爸爸的话。——他希望我快乐,也希望我能履职尽责,做一个好记者。 我回复领导:“作为记者坚守在一线,是我爸爸希望看到的。” “一定要保证自身安全。” “收到,谢谢领导。” (二) 我首先前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是全市防汛工作的核心枢纽。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天气监测、降水预报、水情状况、洪水预警、气候预测等第一手防汛信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 来到这里后,我在海量的雨情、水情信息中挖掘应该向公众传递的信息,第一时间在媒体平台上发布相关预报,最大程度保障防汛信息的及时透明。 6月25日,我们接到消息:受暴雨影响,皖赣铁路景德镇站至景德镇南站区间发生局部路基溜坍险情。 纵贯皖南和赣东北地区的皖赣铁路,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货运通道。路基溜坍导致的线路中断,将给景德镇、上饶、鹰潭等地的大宗物流周转造成不小压力。 我和摄像老师立刻驱车赶往现场。 临近险情地段,公路被封,车辆无法前进。情况紧急,我们没穿雨靴,扛起摄像设备踏上了泥泞的公路。 现场情况不容乐观——从外围我们看到,发生溜坍险情的路段,一侧是被雨水泡得松软的山脚,另一侧是因洪涝而更显湍急的河流。整个坡体的含水量已接近饱和,就像一锅煮开的粥,浑浊的泥水汩汩往外涌。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首先要把整个边坡固定住,才能避免出现更大范围的溜坍。 暴雨不停,溜坍还在持续,浑浊的泥水不断翻涌着,山脚大有倾倒之势,让人不禁心头一紧。 “坚持坚守,不能退缩。”我又想起爸爸的嘱托,留在现场,静待事情转机—— 很快,一辆辆载着钢管、片石的大型货车陆续抵达,挖掘机前臂来回挥舞,一块块几十、上百公斤重的石头被精准抛在指定位置;在人工辅助下,一根根长达6米的钢管陆续桩入边坡底部…… 7月1日12时,经过148小时不间断抢修,皖赣铁路景德镇站至景德镇南站区间的局部路基溜坍险情得到有效控制,皖赣铁路全线恢复运行。 (三) 进入7月,天气转晴、洪水退却,防汛压力也随之减轻,这场重大灾情报道也接近尾声。 作为一名“00后”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在现场,我看见了坚强乐观的受灾群众、冲锋在前的抢险队员、忘我付出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身影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紧张的报道后,我一个人静静坐在办公室,一种莫名的情绪忽然间涌上心头。 我想起爸爸还在时,每次出完现场回家,自己总会和爸爸分享,今天又遇到了什么新鲜事、采访到了什么有趣的人…… 独自消化着这份情绪,耳边不由得响起病床前爸爸对我说的话。 “爸爸当时认为,你一个小姑娘家家的,何必选择记者这份披星戴月、日晒雨淋的工作?但后来看着你开心的样子,我也放心了。你从小就是一个东奔西跑、特别有主意的孩子。能从事一份让自己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的工作,是一件难得的事。” “以后,爸爸可能再也听不见你讲采访中的故事了,但记者这份工作,要认真对待,坚定并开心地走下去。” …… 亲人的离去不是一时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在这场漫长的潮湿里,曾经您给我的无尽底气,化作了我昂首阔步的勇气。采访的故事,您听不见,但这篇文章,希望您在天上可以看到。 放心,记者这条路,我一定会坚定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