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国内国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国际 > 内容
赣菜浓浓烟火气蕴藏多彩民俗
来源:江西晨报 作者:未知 时间:2024-06-24 浏览字号:[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菜系的形成与其悠久的历史及独到的烹饪特色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资源物产、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赣菜在烹饪与享用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饮食观念、礼节习俗与精神特质。这些传统饮食民俗既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盛行于年节庆贺时;既流行于社交活动,也规范着时令节气;既有遵循的饮食信仰,也有需要规避的民间禁忌。

日常饮食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找郎中开药方”

       在江西民间的日常饮食中,礼仪不可少。儒家经典《礼记》对饮食行为的规范,为赣人所遵循。江西省省情教育专家黎传绪告诉记者,江西比较重视的饮食礼仪有: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动筷子;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给人盛饭不能太满;夹菜不搅动,尽量只夹靠己方范围;长辈没到齐不动筷子等。

据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荣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余悦介绍,赣菜的家常菜,往往会与季节养生相适应,民间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郎中开药方”,是对萝卜和姜价值最好的阐述。

农历入伏天,赣州人习惯食用“仙人粄”。因为进入夏季,气候炎热,调养应清热消暑,健脾益气,顾护胃阳。据说,吃了色黑而甘甜的“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

秋季日趋凉爽,气候干燥,饮食以润燥为主。百合雪梨肉饼汤,成为补益的汤品。饭后水果,赣南脐橙是第一选择。脐橙肉质脆嫩,风味浓甜,芳香浓郁,甜酸适度,具有和中开胃、降逆止呕、润肺清燥的功效。

冬季天气寒冷,易受风寒,宜食温热饮食。这时,牛肉、羊肉成为首选。同时,米酒温热品饮,甘甜芳醇,暖胃暖心,增进食欲,有助消化。

赣菜宴席

以十碗八碟接待高级宾客

       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会设宴款待来客,以示热情友好,在婚嫁寿辰等重大日子里,人们喜欢举办酒席,以示庆祝。于是,就有了各种不同样式的宴席。

余悦介绍,宴席的规格高低,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水平的人家中各有差异。一般因事制宜,丰约有别。寿宴、迁居等红喜事丰盛,婚嫁则居中,丧事则较简。酒席用料以鸡鸭、猪肉、鱼虾为主,也有海鲜等高档菜肴。主要菜式有十特碗、四盘四碗、八大八小、十二围碟、扣肉席、海参席、银鱼席、上四下五式、肉圆鱼鳔席、官司席、燕窝席、鱿鱼席、墨海席、水席等。

四克四落席,为铜鼓县的普通酒席。“四克”即笋片、米粿、豆腐、猪肉。“四落”即这四个克碗菜拿掉上面的覆碗,菜落满桌所以叫“落”。外加心肺、巴丝、墨鱼、黄花、肚片、鱼共10碗。都用本地白底蓝花边碗盛菜,菜量充足,能供饱餐,属普通宴席,所以称“茅柴饭”。

十碗八碟席,是一种接待高级宾客的高档宴席。十碗是:海参、燕窝、鱼翅、洋菜、香菇、肉圆、银鱼、墨鱼、扣肉、鲜鱼。八碟是:卤猪肝、卤牛肉、卤鸭子、卤鸡杂、卤鸡、香肠、酸醋萝卜、油炸排骨。

在江西传统乡俗饮宴中,保留有“安席”、音乐、劝酒等礼仪,寓伦理道德和艺术享受于饮食中,显示出饮食与儒家文化教育的融合。

“安席”,为乡宴序幕。众客站于门外空地,东道主与礼生逐一请首席、二席等客人入座,表示对“安席”客人的尊敬。儿子结婚,首席为母舅;妻子生日,首席为丈人;男子生日寿宴,首席为族中辈分、年寿最长者;东向、西向、北向不安席。

年节菜肴

团年饭喜“十大碗” 忌八碗菜

       江西的节日饮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大多以当地的土特产品为食材。广为人知的传统节日——春节(含除夕、小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饮食习俗在赣菜中也有体现。

“清明节前后,江西不少地方用艾草或者野菜制作清明果,被称作‘尝青’,谓之清明节果。”南昌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杨锦荣如是说。

赣南的年夜饭有几道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是鸡肉。在客家人眼中,鸡乃吉也。吃了鸡,新的一年就会事事吉祥如意。二是鱼。过年吃鱼,来年就会年年有余。三是酿豆腐。饱含对故土家园祖先的无限怀念之情;萍乡的除夕团圆饭又不同,扣肉、油豆腐、鱼是必须有的几样菜。团年饭喜“十大碗”,取十全十美之意。最忌八碗菜,因其契合“七生八死”之辞。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风俗,故称“登高节”,又有插茱萸、饮茱萸酒、喝菊花酒、上坟祭祖等习俗。江西地方志多有记载:“九日,囊茱萸系臂,采菊泛酒,食粟粽、花糕、登高、酿菊花酒,治霜糕,插茱萸,携榼登高”。重阳节还盛行聚会饮宴,著名的《滕王阁序》正是王勃路过洪州,参与九月九日滕王阁盛宴的即席之作。如今重阳节,已经成为象征吉祥、长寿的“老人节”。

岁时食物

“三月三 地菜当灵丹”

       “岁时”,这里指一年之中,特定的季节与时间。在每年的特定日期,江西不但有民间习俗,也有饮食传统。

农历三月三,江西人会到田野荒地,采摘地菜。地菜,学名荠菜,又名护生草等。据余悦介绍,江西传统习俗中,三月三吃荠菜煎鸡蛋,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清肝明目、补益脾胃,能够治疗肝虚有热等症状。民间认为,三月三的地菜比任何灵丹妙药还神,故有“三月三,地菜当灵丹”的俗语。

每年七夕,江西也有特色食品。萍乡人喜欢食用“药粑粑”,是柚子叶、丝瓜叶、刀豆叶、蛤蟆藤叶、毛豆叶、橘子叶、鸡屎藤叶捣烂取汁,与糯米粉混合,做成米粿蒸食。其虽不算美味,但因清热解毒而被看重。

在九江,有冬至打糯米粑的习俗。民间认为,冬至吃糯米粑能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强身健体。上饶则在冬至打麻糍粿,香气四溢的麻糍粿吃得人浑身暖洋洋的。

饮食禁忌

筷子不插饭 吃鱼不翻身

       饮食信仰与禁忌,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文化心理的积累。因受民俗影响,江西饮食还形成了诸多习俗与禁忌,这些饮食习俗,被世代的江西人所接受,并在当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时候光看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你就可以知道,他是哪里人。”江西省赣菜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温振章表示,江西人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惯:一是筷子不能插在米饭上,因为在祭祀时才会将供奉给逝者的米饭插上筷子;二是吃鱼不翻身,在江西很多地区人们的饭桌上都是如此,吃鱼不翻身成为一种传统饮食习俗;三是菜品数量有讲究,江西人招待客人以及逢年过节的菜品数量都是有不同标准的,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一般主人家会准备6道菜、9道菜,甚至12道菜,而不会出现4道菜、5道菜、7道菜,否则会被吐槽“不懂规矩”“没有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