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瑞昌市洪下乡洪下村振兴种植养殖基地,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草料味,标准化的牛舍内,牛群正在吃草料,优质的粮草和舒适的圈舍使得它们个个毛色光亮,体型结实。 2022年,洪下村通过旱鸭养殖,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给洪下村“两委”吃下了定心丸。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省市监局的帮助下,村“两委”于2023年启动鸭棚二期建设的同时,谋划村集体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经过多方考察学习,村“两委”把眼光瞄向了肉牛养殖。肉牛即肉用牛,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肉牛不仅为人们提供肉用品,还为人们提供其他副食品,养殖前景广阔。 2023年6月,洪下乡洪下村振兴种植养殖基地养牛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一期占地5亩,引进20头西门塔尔杂交牛。建成后的基地需要人管理则直接从村里聘请。熊飞是该村村民,有着畜牧养殖经验的他被聘为基地管理员。“就在棚里做事,工作轻松,不像以前风吹日晒,离家也近,每个月还有2000元的收入。”熊飞介绍道。通过“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脱贫户”模式,基地投用以来便解决了3个脱贫户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还提供了10个季节性就业岗位。 如何让肉牛有更好的生长环境,村里花了不少心思。了解到牛吃东西或者喝水喜欢下巴往内靠,重力压到水盆就会出水。考虑到这点,在引进肉牛的同时,基地第一时间安装上了自动饮水系统,解决了肉牛饮水问题,棚内环境也大为改观。除了饮水,也给肉牛的“牛身”安全上了“保险”。棚内安装摄像头实行全天24小时监控,村党支部书记柯亚珍将视频监控连接到自己的手机上,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和牛进行“线上会晤”,查看肉牛的日常饮食、作息,省去了来回奔波的时间。 人工养殖和智能化管理相结合,肉牛长势良好。几个月时间,肉牛从进栏时的300斤实现重量翻倍,最重的达到800斤。村“两委”信心倍增,开始筹划起年底肉牛出栏售卖的路子来:一部分通过村里搭建的电商直播间进行线上销售,一部分走线下跑城区农贸市场和村镇,两下一结合,肉牛销路问题不愁。 “目前,我们正在计划扩建二期,预计10月开工,还是西门塔尔杂交牛,这次是30头。”柯亚珍笑着说道。 通过线上和线下产业同步发展,近年来,洪下乡洪下村村集体经济实现两条腿发展,变“输血式”产业扶持转为“造血式”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瑞昌市融媒体中心 张玉周 范磊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