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国内国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国际 > 内容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非遗,生活里的中国式浪漫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未知 时间:2024-06-07 浏览字号:[ ]

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早已镶嵌进萍乡人生活里的春锣、乡村孩子再熟悉不过的竹篾、畲乡父老300年

不断的摆字龙技艺……我们保护和传承的,是一方土地的遗珍,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编者

春锣里的芳华

付楚彬 文/图

走近戏曲排练厅,回转走廊里便能听见彭利萍的嗓音。她正带着学员们练唱萍乡春锣经典曲目《将军回乡》,身穿绣花黑底唐装马甲,春锣春鼓由一条明黄色的绸缎系在身上,唱词句句吐字清晰、中气十足,舞台动作干净利落,身形娇小,气场强大。

萍乡春锣,是传递吉祥的使者。逢年过节,家有喜事,人们总爱摆酒宴请亲朋,也乐意请来春锣表演者,敲锣打鼓,在满堂彩中将聚会的气氛推上最高点。春锣演员往往穿着鲜艳的中式表演服,腰间以明黄或正红绸缎系着一面小鼓和一个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锤,交叉敲打出“咚咚咚锵”“咚锵咚锵”等富有节奏的鼓锣声,表演者见人赞人,见物赞物,用方言说唱出来的漂亮话,通俗易懂、节奏鲜明,有种野生的灵动。

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萍乡春锣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脱不开关系。在历书未曾普及的时候,报春人把二十四节气串成歌谣,挨家挨户提醒人们及时播种。历书普及之后,报春便成了迎春,说唱者挎着锣鼓,在春暖大地之际向人们传吉报喜,或是说一些让人高兴的故事,逐渐成为新春时节一道喜庆的风景。后来春锣慢慢传进宜春、醴陵、浏阳等地,表演内容主要为“见赞”,即见什么赞什么。表演者的即兴表演能力极强,整个人仿佛一个装满吉祥话的大布袋,男女老少、鸡鸭鱼鹅、柴米油盐皆可入词,配合锣鼓节奏及收放自如的肢体表演,现场的气氛瞬间点燃。不少人以此谋生,为大家送去欢乐吉祥,也为自己挣一份生活。

▲彭利萍在表演萍乡春锣。

21世纪初,萍乡市文联选送萍乡春锣曲目《夕阳红似二月花》参加全国曲艺展演活动,原本的女演员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萍乡市文联决定让嗓音嘹亮的彭利萍接演。为了尽快熟悉演出内容,彭利萍每天都到师傅雍开全的家中练唱腔、学动作、合伴奏,大清早开始,日落才回家,反复琢磨一个多月。最终彭利萍因此节目获得了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的“建国60周年中青年曲艺家”称号,是获得该称号的30名艺术家中唯一的江西籍表演艺术家。

自此,彭利萍正式拜师学艺,成了萍乡春锣第六代传承人。此后的二十年里,前十年,彭利萍作为师傅雍开全的搭档,登上全国各地舞台,观众的掌声和鲜花一次次给了她信心;最近十年,她和师弟易国华默契搭档,将一曲《古怪歌》打出省外,声名远扬。他们致力于将萍乡春锣从唱腔到表现形式上来一场从内到外的革新。过去萍乡春锣的演唱内容大多以“唱赞歌”为主,内容比较松散,重复性高。彭利萍坚信要有好的故事才能丰富萍乡春锣的内容。让观众像听说书一样,跟上故事情节,与故事共情,这样才能建立更深的连结。将好的故事与春锣已有的曲调融合,这就需要更多专业的创作人才来创作剧本。二人精湛的表演技艺,配合刘卫萍、缪志杰等作者精心打磨的唱词台本,将原本土气甚至有点俗气的萍乡春锣从单一的说唱提升成了元素丰富的艺术演唱。他们创作表演的《将军回乡》《古怪歌》《和字歌》《送郎路上》等优秀曲目,唱词朗朗上口,唱腔节奏明快。萍乡春锣逐渐登上了更广阔的艺术舞台。

2007年,彭利萍和易国华表演的《古怪歌》,获第二届中国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获奖后,二人带妆身着演出服赶回萍乡对接工作,遭遇车祸。易国华骨折,彭利萍头部经受撞击,陷入昏迷。在安徽休宁醒来的彭利萍说,业内好友和观众送来的鲜花,让她心底涌上阵阵温暖……

雍开全为萍乡春锣倾入了数不清的心血。他一边继续登台演出,一边努力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不计酬劳,言传身教,让一大批中青年文艺爱好者看见和爱上萍乡春锣。彭利萍看着师傅忙前忙后的身影,内心深受触动。近十年来,她与搭档易国华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教学上。为了从娃娃抓起,2016年至今,彭利萍与易国华先后开始在萍师附小、翠湖小学、湘东中等职业学校等萍乡春锣传承班任教,收徒百余人。2021年9月,彭利萍被认定为萍乡春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说到收徒弟的条件,彭利萍反复提到“热爱”二字。她始终坚持,只要热爱,都可以来学习。学艺过程是漫长的,热爱是面对困难时最强有力的支撑。这些年教过的春锣爱好者们,能坚持练习和登台表演的人还真不少,这让她看见了代代传承的更多可能。

在充满爱的“萍乡春锣大家庭”里,大家自发组织了一个萍乡春锣的表演团队。平日里,表演者们可能是老师、律师、机关工作者或是学生,一有演出的需要,说排练就准时开始,需要创作就各司其职,劲往一处使。彭利萍感慨:最享受的是舞台上的每个时刻。演出结束后,大家又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人间烟火是平常,而春锣是他们共同的牵挂。

萍乡市文化馆的非遗展厅里,特别设置了一个萍乡春锣展示厅。正对着入口处,巨幅的演出照片中,是雍开全与彭利萍在台上表演《将军回乡》。

彭利萍站在曾经的自己面前,挽起同样的黑色发髻,穿着相似的红色演出服,过去与现在,身影交叠。

时光悠长。好像流走的只是时间。芳华依旧,且愈加芬芳。

起舞吧!畲乡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颖

洞头乡的燕子不怵无人机。

高山之上,河水清冽。岸边,红黄二色鸢尾花逐水而开,凤凰图腾在独特的畲族建筑旁迎风摇摆。岸上,修旧如旧的特色古民居联班第前,9条摆字龙凌空飞舞,身姿矫捷;千人长桌宴上,原生态山歌率性奔放,直抵人心。夜幕降临,篝火升腾,火光中充满人情味的歌舞,轻柔地卸下旅人一身的疲惫。这是记者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会昌县洞头乡洞头畲情小镇的体验。

这里回应着游客对独特民俗风情的想象,也迸发出当下乡村旅游的勃勃生机。深圳、南昌、会昌县城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除了沉浸式体验保存完好的畲乡特色民俗风情,游客还能去保存有完整深山农耕文化的畲族风情博物馆里走一走,进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体验坊里喝客家擂茶、食会昌特色鱼碗、尝灰水米粿、品酸辣口的芙蓉李。来自会昌县的彭女士和万先生,一家十几口自驾来到民俗巡游活动现场游玩,怀里还抱着年龄最小的家庭成员——4月龄的小孙子。“我们也是第一次看摆字龙,有意思,热闹又特别!很适合带孩子和家人来过周末。”彭女士饶有兴致的话语间,身旁由本地畲乡村民和福建、浙江畲乡族人组成的三四百人的舞龙大会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人群的上方,无人机和燕子各自自在盘旋,背后,雪莲山层层叠叠的绿色环抱住小镇。

▲村民在长桌宴上演唱畲乡祝酒山歌。摄影丨梁 钦

这里安放着非遗代际传承的坚韧理想和片片匠心。洞头畲族村以蓝姓畲族为主,人口过千。摆字龙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兆兴今年62岁了,他告诉记者,洞头的畲族摆字龙拥有近300年历史,较多呈现的是“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等吉祥语,也会与时俱进做一些内容和样式上的改进,比如现在改进后的龙头使用了钢管,一个重量约为10公斤。如今,蓝兆兴在村里拉起了4支摆字龙队伍,自2018年起还担任了当地中小学的非遗进校园摆字龙传承师傅,“摆字龙学习最重要的还是体能要求,所以我们会从五年级的娃娃开始带,基本确保每个年级拉起一支摆字龙队伍,让畲族的非遗代代不丢”。

46岁的蓝德武是摆字龙进校园的另一位授课老师,每周给孩子们指导一节课。他练摆字龙十多年了,如今是村里一支常驻摆字龙的“龙头”。我们的谈话令他忆起了玩摆字龙的初心:“三十几岁时开始,觉得好有意思,还可以把畲乡的东西传下去。”

蓝德武的另一重身份是洞头畲族村村干部,讲起摆字龙传承的难点,他忍不住长叹了口气。“年轻人出去了,锣鼓队的不少队员六七十岁了。收入不高,老伙计们一天在外头做小工可以赚100多块,舞龙可能只有几十块,有人打退堂鼓可以理解。我们就上门做工作,有去家里聚餐的机会就抓住,都是乡里乡亲,上门坐坐、聊聊天,也讲讲村里的文化保护规划,人心得齐。”

2023年,洞头畲族村的摆字龙队伍在全省的演出活动超100场,蓝德武觉得,演得最好的是元宵那场:“热闹!舞得有劲儿!”

“可咱们今天游客也多,也热闹,有啥不一样?”记者追问道。

“人到得特别齐,年轻人都回来了,能舞的龙就有八九条!”蓝德武顿了顿,补充道:“我儿子也在里头,一起舞。”

一片匠心里,乡愁剪不断理还乱。

这份赤诚的心被有心的年轻人接住了。现场青年观众蓝英说:“我爸爸是今天舞龙大会的一员!作为畲族的一员,今天我对畲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记者在洞头乡偶遇了会昌县文化馆馆长黄振荣。他介绍,包括洞头的摆字龙、山歌在内,会昌县共有24个非遗项目,这几年旅游经济越做越好,游客多,畲乡小吃、芙蓉李、毛竹、香菇、甘蔗等特色农产品也日渐走了出去……

通过研学培训、旅游团建、畲情民宿、民族美食、观演体验和农特产品等,2023年,洞头畲情小镇景区共接待游客18.6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超1200万元。洞头乡乡长刘世养告诉记者:“除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头灰水米粿制作工艺外,我们带队前往浙江、福建等畲族自治县、乡实地考察,将斗笠舞、畲族婚嫁、乌米饭、畲家酒等畲族民俗风情精髓全面学习,让游客拥有沉浸式的独特深度游体验。我们还想着时时创新,除了举办文旅部全国村晚展示活动、农村趣味运动会、畲乡自行车骑行等常态化节庆民俗活动,还持续唱响了高山、有机、富硒的‘熊美人’‘洞藏畲味’等名特优新品牌,做好洞头土特产文章。”

赣粤闽交界处,绿水青山环抱的畲乡,天地广阔。

竹篾当笔绘丹青

郭 钦 文图

桌上堆满竹丝,篾刀、刮刀、篾尺等工具散落在工作台上,徐建元将刚刚刮好的竹丝按经纬依序穿插,一根根细长的竹丝在指尖翻飞起舞,咯吱作响。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竹香,格外清新。

“这是我的第二幅竹编画《清明上河图》,这次篇幅更大,画面会更精细,要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喽。”徐建元说竹编画中最难处理的当属“眼睛”,而《清明上河图》不仅人物数量多,且分布密集,要通过编织不同的眼神反映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差异,就需要采用多种技法,以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

临川气候温暖湿润,盛产毛竹、桂竹等,大小竹林遍布各个乡镇。得益于丰富的竹资源和临川人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临川篾编技艺应运而生,代代相传。临川区罗湖镇良溪村村民徐建元,祖上四代均为篾匠,他从小钟爱篾编,16岁拜师学艺,而后便有了41年守艺生涯。

在经济较为困难的岁月里,篾编艺人主要以制作竹席、篾篮、箩筐等实用器具为生。2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徐建元偶然在村里一户人家的婚礼上看到一对精美的篾编食盒,盖子上有一对用竹丝编成的精美的凤凰图案,这让他一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我们的竹子可以编织出这么精美的画,我得学下来!”徐建元兴奋地从工作室的厢房里拿出当年的同款老古董给笔者看,一边拿起抹布轻轻擦去上面不多的灰尘,一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打听到乐安县有一位叫丁云中的老人编织的竹器和工艺品形象逼真,色彩均匀,曾携作品参加过广交会以及省内外艺术展出。于是,徐建元拜丁云中老人为师,开始系统学习竹编画。

▲抚州市博物馆展出篾编花瓶《临川四梦》。

编织竹编画首先要解决的是篾丝的细腻和柔韧度。把每根竹子“去头切尾取其中”,再经过破竹、分篾、铡篾等30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根根薄如蝉翼、细若发丝、粗细均匀、长度一致的篾丝。然后用水煮,以达到防虫、防麻斑、防霉变的效果。

临川篾编特色技艺“雨点编织法”,即把部分竹篾染成红、黑等颜色,在经纬篾的平面,通过间隔四、六、八条经篾形成有色彩相间的“雨点”,将无数的“雨点”按需要编织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一根普通竹子的神奇变幻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积淀传承和日夜劳作。

多年来,徐建元一直钻研学习篾编。2007年8月,一幅妙趣横生的《百福迎奥运图》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之后,他陆续创作了《清明上河图》《八骏图》《兰亭序》《临川四梦》等竹编作品。2010年6月18日,临川篾编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徐建元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川篾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11月,竹编画《清明上河图》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2024年5月31日,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永久收藏并入选精品版本展,这是江西省唯一一件入藏的非遗竹编画长卷工艺品。

竹编作品《清明上河图》整幅长20.13米、宽1.1米,耗费150多根精心挑选的竹子,由1.6万多根篾丝构成。“我花了近3年时间,当时每天白天花8小时编《清明上河图》,晚上回家花4个小时编竹席以维持生计。”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生活,徐建元一直不慌不忙、耐心地编织着。徐建元说,这辈子只做篾编这一件事情,无论多难都一定要完成。千磨万击还坚劲,这是竹子的坚韧,也是徐建元的执着。

相较于瑞昌竹编的立体、文创感,临川篾编更注重的是平面纹饰和诗意创作。40多年来,徐建元倾向于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竹编画创作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篾编花瓶《临川四梦》。2016年,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徐建元提前一年就开始构思将汤翁及其《临川四梦》做成篾编作品,在花瓶上把汤显祖人物形象与《牡丹亭》和清版《临川四梦》古籍本的插图相结合,作品画面淡雅古朴,层次丰富,立体感极强,兼具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如今,徐建元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临川篾编。“感觉孩子们非常乐意学,我也乐意教。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竹编技艺的未来。”近些年,徐建元和儿子徐志俊在茅排乡中心小学、宜黄特殊教育学校、抚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竹编培训班活动。

一编一织千丝绕,丝缕成画韵自华。走进南昌万寿宫非遗馆和抚州文昌里的竹艺轩,造型各异的竹编生活用具、美不胜收的工艺作品整整齐齐摆放着,一老一少示范非遗竹编技法,引来不少顾客驻足观看。纵横交织间,千丝绕指柔,丝缕便成画。“希望通过手艺传承,让更多人的生活里沁满竹香。”徐建元说。

“这幅2.0版《清明上河图》竹编画啥时候可以完成?”游客问。

“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必须得完成。”徐建元扶了扶老花镜,继续埋头拨弄起竹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