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近日,为全面反映和展现“365共富协作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三省六县(开化、常山、婺源、德兴、玉山、休宁)新闻宣传部门经过充分沟通,及时组建了由各地新闻业务骨干组成的跨边界联合新闻采访团,选择了一批区域发展的示范样板,全面启动了“365互采互推”大型融媒采访活动。 连续两周,采访团成员通过走乡村、看变化、问情况深入6个县(市、区)开展了全面细致地采访,挖掘了各地的有效做法、鲜活经验,并形成了系列有代表性的原创作品。为了便于各地学习借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联合采访的调研成果,三省六县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决定共同开设“增光添彩365”专栏,一体化报道协作区“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今天,推出婺源篇④《鹛音百转唱石门》。 一只鸟,一湾月,一古村。 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婺源县,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徽派古村,河流绕村而过,岸边古树参天。这个村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而红,因蓝冠噪鹛而“火”,因临月亮湾而“美”。俗话说得好:山水同源,文化同根。同作为“一府六县”的黄山休宁人,对婺源也是情有独钟。怀揣着徽州情结,我们走近了这座位于饶河之源的千年古村——石门村。 “天上有个月亮船,地上有个月亮湾……”,优美的旋律和鲜活的歌词在这一刻已变成眼前的迤逦风光。月亮湾,因河道中一弯如月小岛而得名,这处小且精致的江心洲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河道中,恰似一轮眉月,两岸依山傍水,隔岸徽派民居素净典雅。初夏时节,乘坐着竹筏,悠悠地徜徉在这一湾水草丰美的秀水中,看水面波光潋滟,十分惬意。烂漫紫色的马鞭草拖着静静的长蔓,弥漫在河岸高处。蓝天白云,清风拂面,马鞭草吐露芬芳,点点碎碎的紫,缓缓汇成紫色的河流,织成石门村临河梦幻的霓裳。 漫步在石门村的石板路上,不时就能听见阵阵欢快悦耳的鸟鸣。原来,全球仅250只左右的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就聚居于此。蓝冠噪鹛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当地村民告诉我,4-7月是蓝冠噪鹛的繁育期,也是它们待在石门时间最久的时候,是石门村的一张生态名片。一河清水、一片古树林,就是蓝冠噪鹛的理想家园。这里的自然环境宁静且舒适,成为蓝冠噪鹛的栖息地之一。每年蓝冠噪鹛到来时,村民会自发组建护鸟队开展巡护,让蓝冠噪鹛安心繁衍生息。绿水、青山、鸟鸣,相织交融,生命在这里恣意舒展,历史在这里自然沉淀,没有外界的惊扰,也没有内里的纷争,有的尽是满眼的郁郁葱葱和悠然自得。 所以,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还有一座鸟类博物馆,由稻草覆盖的圆顶状的鸟类博物馆很醒目,酷似鸟巢。今年66岁的退休教师俞旺金是石门村护鸟志愿队队长,并担任了村里蓝冠噪鹛科普馆的讲解员,向游客讲解鸟类保护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蓝冠噪鹛特别爱干净,选择在这里栖息,就是被石门生态环境所吸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村民自己的金饭碗啊,所以我们大家都很重视,都自觉地保护好一草一木。” 如今的石门村,旺季时游客一天达1万多人,平常周末天气晴好时也有上千人。村内的农家乐日益红火,从最开始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40多家。走进村内的“石门俞姐农庄”,只见客厅也改成接待客人吃饭的场地。俞姐忙得不亦乐乎,“全部爆满,我在厨房烧菜,他们自己去厨房里面端菜出来。”她笑着说道。 既有阡陌交通、十里风光,也有白墙黛瓦、炊烟袅袅。当下生活方式消费愈发多元化,新的需求催生着新的业态。石门村的年轻人便回乡开起了“兜售”风景的乡村咖啡馆,文化赋能探出发展新路,成为新亮点和地标,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打卡消费。花屿咖啡主理人程超说:“我们刚刚开业,楼上是民宿,下面我们就想着搞一个新业态,咖啡屋能休闲娱乐,因为店里新颖的装修,游客他们来到这里都会想进来逛一逛,喝一杯咖啡,拍拍照打卡。” 时尚业态的创新,也给石门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办起农家乐到卖起土特产,从务农人成为景区“撑筏人”,从“家里蹲”变身村内的保洁员,石门村的百姓们在乡村发展建设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如今,石门村越来越美,也越来越热闹,大家日子更有盼头,文化墙上定格的都是村民们幸福的笑容。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句茶园基地里竖着的鲜红标语,正向大家展现石门打好“生态牌”、迈上“富裕路”的现实图景以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记者/休宁融媒 汪荷洁 汪智兼 丁雨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