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浓缩与结晶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作为“戏剧创作大师”汤显祖的故乡 江西这片从越、楚文化中 脱胎而出的土地 也孕育了不少古朴的曲艺文化 它们各具特色 近年来 江西各地好戏轮番上演 收获观众喝彩连连 一出出戏剧正从赣鄱大地走向全国 唱响“江西风景独好”! 中国戏曲高腔鼻祖——弋阳腔 弋阳腔源于南戏,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至嘉靖年间已流传至今徽州、南京、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它“向无曲谱、只沿土俗”“错用乡语、改调歌之”“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艺术特点非常鲜明,因而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先后对14省份的40多个剧种产生了影响。1959年,江西省赣剧团以弋阳腔曲调谱写的《还魂记》,在庐山为中央会议演出,获得毛主席“美秀娇甜”的最高赞誉。 一出传说一出戏——广昌孟戏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专唱孟姜女故事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抚州广昌县境内。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孟戏唱腔为曲牌体,唱南北曲,俗称盱河高腔。明万历、嘉靖年间,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昆曲、陇东调等多种戏曲声腔流入广昌,彼此交融,新老腔并存。至万历年间,广昌兴起一种“神戏”,以甘竹镇赤溪、舍溪、大路背最盛,每年春节上演孟姜女连台大戏,逐渐形成风俗,这就是孟戏的雏形。 唱响400多年风雨历程——赣南采茶戏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赣南地区,有400多年历史。起初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赣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寻一段徽韵风华——婺源徽剧 婺源徽剧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嘉庆三年,婺源人曹振镛回乡祭祖带来了皖南徽班华廉班进入婺源。光绪年间,京外四大徽班陆续在婺源落地生根。以婺源县为中心,流行于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婺源徽剧的声腔曾有“先唱老石牌,后唱梆子腔”之说。即先从安庆传入石牌调,再唱皖南的梆子腔。其后吸收了昆腔、高腔和皮黄戏,又受乐平、德兴饶河班的影响。婺源徽班高腔,弹腔、昆腔并蓄,花雅皆备。 一唱三叹三百年——宜黄戏 宜黄戏亦称“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由明末清初形成的宜黄腔发展而成的,因产生于宜黄而得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宜黄腔是由西秦腔演变而成的。明末清初,当着西秦腔在南方落脚以后,声腔上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江西便出现了以唢呐伴奏的二凡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进入宜黄后,废唢呐笛子而用胡琴,又将黄梅采茶的“还魂腔”改造为一种“反调”,就形成了以胡琴伴奏的宜黄腔,其基本曲调为“二凡”。 聆听传统戏曲——青阳腔 青阳腔发源于安徽青阳县,湖口青阳腔是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由安徽传至此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湖口青阳腔的音乐基本上保持了弋阳腔“一唱众和、锣鼓帮腔”等风格,此外在弋阳腔的“滚唱”基础上发展出“滚调”。在中国戏曲史上,青阳腔被视为中国戏曲发展的里程碑。它哺育了川剧、湘剧、徽剧、赣剧、清戏、京剧、黄梅戏等戏曲剧种的形成。 觅·赣南非遗之韵——宁都中村傩戏 宁都中村傩戏,保留在赣州宁都县黄石镇中村村。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中越的咽喉之地。中村傩戏已有700多年的传承历史。其表演形式原始热烈火爆。既有原始粗犷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音乐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宁都中村傩戏在宁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当地村民每逢过年过节,用来祈福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动作原始优美而著名。中村傩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表演当中包括禳神祈福、傩戏表演两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