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国内国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国际 > 内容
【江西是个好地方】 乡村振兴的“青里模式”
来源:乐安发布 作者:未知 时间:2024-05-18 浏览字号:[ ]

乐安县招携镇青里村地处偏僻山区,是省定“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近年来,在市纪委市监委和市金融监管分局等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该村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一跃成为“国家森林乡村”和“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党支部也先后被评为市、县“红旗党支部”。近日,记者前往该村采访,探寻乡村振兴的“青里模式”。

科学规划优化人居环境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九瀑峡景区附近的青里村,放眼望去,只见村庄四周青山环抱、竹木茂盛;一条小河从村前蜿蜒流过,河两岸绿树如茵,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宽阔整洁的柏油公路穿村而过,公路两旁金黄色的菊花争奇斗艳、蜂蝶飞舞;一幢幢楼房掩映在绿树鲜花翠竹丛中,村中间几幅大型彩绘墙画格外醒目,文化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休闲健身,其乐融融……置身其间,仿佛行走在一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乡村画卷之中。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青里村以前经济发展较落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为改变村庄贫困落后面貌,村党支部聘请南昌大学设计院,按照旅游乡村标准,系统设计涵盖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休闲旅游等内容的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推进村庄整体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巫小华介绍说:“有了规划图,我们就可以整合资源,分期分阶段科学建设,并且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盲目乱建。”

蓝图绘就后,该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夯实发展基础。为此,村党支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多渠道筹集850余万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该村拆除了污染较大的竹制品加工厂和一些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对村民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扩建改造了进村柏油公路,新建了环村公路和安全饮水工程,安装了雨污分流管网,新修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安装了路灯,并在村民外墙绘制了4幅大型彩绘画,还新建了集办公、文化活动、游客接待、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勤廉文化广场。同时,该村还积极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公路沿线、河道两岸的空闲地栽种了雷竹100亩,东槐杨梅、温州蜜柑、葡萄柚等果树700余株和麦冬、芍药、月季等中药材10余亩,既绿化美化了村庄,又增加经济效益。

如今,经过几年的集中整治建设,青里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提起这些,村民胡桂英喜不自禁地说:“现在,我们村环境变美了,生活设施变好了,我们生活得更舒心了,幸福感也更强了。”

农旅融合拓宽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青里村民以前大多靠采挖竹笋和外出务工为生,增收门路不广。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紧邻九瀑峡景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农旅融合”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青里村河岸附近的农田里,矗立着一排排集中连片的钢架大棚,记者走进大棚内,只见棚内栽种着一垄垄的麒麟西瓜,长势喜人,几位村民正在棚内锄草。村民刘建华告诉记者:“我们采取轮作模式,上半年种瓜果,下半年种羊肚菌,大大提高种植效益。”除了种植羊肚菌,村里还积极发展竹荪菇、雷竹、竹笋、优质稻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据了解,目前,全村共发展毛竹林3.5万亩、羊肚菌100亩、竹荪菇70亩、优质稻180亩。

为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村里还成立了村办公司,购买了一些加工生产设备,注册了“秀美青里”商标,收购村民的黑笋干、羊肚菌、竹荪菇、蜂蜜等农副产品统一进行加工包装和销售,解决村民销售难题。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青里村还依托九瀑峡景区,投资100万元入股九瀑峡景区,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稳定分红收入10万元;并与景区达成协议,优先安排120余村民在九瀑峡景区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另外,还引导景区附近的村民开办了农家乐6家。

村民谭上海

村民谭上海是一名党员,也是村里有名的创业致富能手。以前,他一直在江苏办厂,收入颇丰。2020年下半年,他看到家乡九瀑峡景区发展日益红火,毅然放弃外面的事业,回到家乡,在景区旁边开了一家农家乐。他高兴地说:“去年,我家的农家乐纯收入有20余万元,还安排了3名村民在店里做事,旺季时还要临时聘请三四人帮忙。现在,我在家里创业顾家两不误。”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巫小华

多元产业“点亮”乡村振兴之路。巫小华介绍说:“我们村依托九瀑峡景区通过入股分红、安置就业、发展特色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强村富民目标。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

强化治理倡树文明新风

记者行走在青里村,处处可感受到浓浓的文明乡风气息:优美整洁的村庄环境、一应俱全的文体活动设施、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青里村还充分发挥“三老”、乡贤等群体的作用,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不便的难题,近年来,村党支部利用原先的小学校舍建起了一个“幸福之家”,办起了幸福食堂,解决了20多名留守老人吃饭问题,并安置了7名留守老人住宿。村里王呈生老人乐呵呵地说:“我平时一个人在家里比较孤单,现在村里办起了‘幸福之家’,我在这吃住很方便,还可以跟其他老人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比一个人待在家里好多了。”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还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了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添置了许多文体活动设施,并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积极倡导文明新风。村里还经常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演出、乡村振兴大讲堂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文化科技大餐。

谈起未来的发展,巫小华信心满怀地说:“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用足用好乡村振兴政策,发挥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村庄更美,村民更富,村集体经济更强。”

(以上图片部分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