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国内国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国际 > 内容
【江西是个好地方】江西上高非遗:堆峰村一粒小石子的传奇
来源:上高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未知 时间:2024-05-08 浏览字号:[ ]

堆峰村一粒小石子的传奇

当您走进上高县新界埠镇,有一个神秘的古村——堆峰村,一定会吸引你的好奇。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从堆峰村隋朝古墓群出土的长颈莲花瓣青瓷瓶来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堆峰村,既有清朝进士的故居,又有古代画家的美篇,翠峰秀水孕育着这片土地人才辈出。这里不仅保留有传统的古建筑群,而且还保留了抗日驻军旧址。更为惊艳的是从明朝以来,堆峰村的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竟然为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景德镇的青花瓷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名片。世人钟爱青花瓷是源于她的美丽,而她的美丽源于一种珍贵的釉料矿石——石子青。用石子青配制的釉料,在青花瓷上绘作图案,色彩鲜艳不退色,用于画眼睛,经烧制后明亮传神,故又称珠明料。

石子青是一粒粒的小石子,散藏于黄土当中 ,每粒重5至10克不等,经大雨冲刷而露出地面,捡石时要有识别能力。加工工艺主要有三步:一是水洗去杂质;二是装料上钵;三是封钵,用耐火泥把钵口封严密;四是装窑,把封好的料钵置于窑炉上;五是升火,在窑膛内连续烧炼24小时;六是分级,将烧炼后的成品根据色泽品质,分成三个等级。石子青的烧炼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火力的大小、时间的掌握完全靠经验。

石子青在国内主要产于江西高安、上高、宜丰一带,而以堆峰村石子青为佳。在明、清《上高县志》中均有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堆峰村人就学会了捡拾石子青并掌握了烧炼技术。堆峰人互帮互学,把一粒小石子做成了一个大产业。自明朝至清朝,堆峰村出产的石子青始终傲立榜首,成为景德镇瓷窑的抢手货。

非遗传承人晏木然

清嘉靖21年(公元1542年),堆峰人乾立带着几千斤原料走进了景德镇,与当地人合作办厂,掀开了堆峰人在景德镇自产自销釉料的序幕。此后堆峰人收购石子青的触角不但伸向了云贵湖广,而且跨出了国门,在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建立了收购网络,形成了景德镇、贵州、湖广、四川、云南被称为“晏家佬”的五大堆峰商帮。并在景德镇联合组建了一个瓷釉矿厂和“景德镇堆峰商帮瓷釉颜料艺术会馆”。至解放前夕,商帮不但垄断了景德镇青花釉料市场,连其他各种釉料的供应市场也一并垄断,农民翻身逆袭,博击商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富起来的堆峰人在景德镇买下了几条街,回到故乡大兴土木,新建豪宅、修桥铺路、创办书院、修建宗祠,造福一方。解放后,在外300多从业人员又回到了堆峰村务农,但也有不少技术骨干留在景德镇,成为景德镇制釉技术的主力军。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现在堆峰人捡拾石子青的人已不多了,懂烧炼技术的人更少。目前堆峰村懂得青花釉料全套生产技术的人只有晏木然父子,已被列为县级非遗传承人。晏木然年近耄耋,年青时跟着爷爷、父亲 , 学技术 ,跑生意,走南闯北。他对石子青的热爱仍是那样执着,只要有人来咨询求学他都毫无保留的传授,就是担心祖传技艺的失传。村里设了个石子青展览馆,年事已高的晏木然老人常常来到展览馆,向游客讲述青花瓷和堆峰人曾经的辉煌,从他的眼神中,我们也能读懂他在想什么。

堆峰石子青釉料技术已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关心、多支持。我们期待堆峰村在新时代重塑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