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国内国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国际 > 内容
革命历史叙事的民间视角
来源:文艺报 作者:刘玉琴 时间:2024-04-22 浏览字号:[ ]

革命历史题材素来是艺术创作的常见选择,呈现方式也有多种打开路径。描述党群关系,用民间性、地域性表达,凸显独特审美品质,成为一种难得的戏剧实践。采茶戏《有盐同咸》从民间视角将历史行进中的个体予以生动呈现,以他们的情感和心灵轨迹折射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投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的内在逻辑,为戏曲舞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带来新的视野。

采茶戏《有盐同咸》来自真实素材的提炼和重建,讲述军民鱼水情深。全剧以上世纪20年代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苏区创建为背景,以盐为主线,情为内核,完成了以山歌体为特征的抒情叙事。作品引人关注之处是对盐、情、歌的着力开掘,充满象征性、隐喻性,赋予戏剧表述及舞台手段的开放性、新鲜感。

《有盐同咸》题材独特,内蕴深刻。主旨虽然宏大厚重,却选择了对微观具象事物进行聚焦,将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以小见大,巧妙寓意。全剧紧紧围绕“盐”这一载体,把党群、军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展现得波折起伏。在极端艰难困苦条件下,红军坚持“只要自己有盐吃,就让老百姓的菜碗也是咸的”。他们把缴获来的盐分给当地群众,村民舍不得吃,悄悄将盐罐子埋于地下。国民党军队占领井冈山根据地,在各个要道拦路设卡,阻断井冈山与外界的物资交换,老百姓又将盐融化于衣物,冲破层层封锁带给山上被围困的红军。作品主题鲜明、情节流畅,以雪白的盐作为意象,映衬民心和革命初心,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依靠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丰富内涵,题旨开掘以小博大、意味深长,说的是盐,又是打破时空的情,是红军与百姓双向情义的对流。

人物命运是构成戏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作品新意迭出,以七秀对杨连长的情感以及她的成长为线索,打破了常规女性情感叙述模式,没有刻意描摹人物胸襟,只是侧重从民间视角,以七秀对爱情奋不顾身的追求和执着,并渐渐被红军的信念所影响和吸引的过程,展示了革命伦理叙事的新切面。帷幕的开篇,是鞭炮声中19岁的七秀因家里贫穷,被迫嫁给地主赵老爷做妾。在七秀哭得死去活来时,一位红军阿哥用半罐无比珍贵的盐和3块大洋为她赎身。别人告诉她,那位阿哥就是红军的杨连长。七秀赶紧追出去,只见一个“个子高高、腰板笔挺、走路带风”的背影,坚定地往井冈山方向前行。这个背影,像一颗种子,在七秀心里慢慢生根发芽。这是一段美好爱情的开篇,剧情却没有沿着想象的轨道生长。

半罐子救命盐,让七秀心中的感恩与爱情一并产生。为了见到救命恩人,她日夜扎在小井红军医院救护伤员。见到杨连长时,她内心惊喜异常,但因为不识字又误以为杨连长和罗书记是一家。七秀难过不已,将半罐子盐深埋地下。此时,七秀的情感本该在这里转一个弯,移开心思,如常生活。然而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她依然愿意跟着杨连长的脚印往前走。得知红军转移,杨连长被困山上,她不顾危险,挖出盐罐,化盐于衫,去赣中寻找。在赣中她知道了杨连长和罗书记并非一家,知道了将自己救出火坑的并非是杨连长,而是其他红军战士,此时杨连长也已身负重伤,生命朝不保夕。事至此般,七秀的情感原也可以因误会、错认了人而停顿下来,转身归去,可七秀经历了种种对比,知晓了黑白冷暖,决意对杨连长生死相随。七秀在情感转腾中,完成了从对一个人的追随到升华为对红军的信仰。杨连长为了不拖累七秀而陷入敌手,临终前答应在两人结婚证上盖上大印,深情嘱托七秀一定要活着,跟上红军队伍。当七秀站在白军面前坚定响亮地说出“我是军属,我就是红军”时,一个小女子的声音惊天动地。

由一个美丽的爱情误会,引出七秀丰富曲折的情感经历,虽然她有局限和弱点,却也由此构成平凡而丰满的人物性格,体现出人性与革命性的融合统一,这是颇有勇气和探索意味的尝试。平凡百姓对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爱恋,革命动机由懵懂到清晰的变化,为人物心理构建铺设了广阔空间,开辟了军民情感关系表达的新通道。七秀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爱憎分明。面对长根的追求,她大胆地说:“我喜欢杨连长。他活着,我跟着;他死了,我埋他!”为给红军送盐,面对白军的围困,她说:“送不进也要送。”面对身负重伤的杨连长,她斩钉截铁:“有命就要同哥行,绝不半路打转身。”红军的情是一种温暖,为她驱散了寒夜,滋长出的信念,促生了她内心的希望和坚决。表面上看她活在了个人情感世界里,而她的情感走向和归宿,又集合了特定时代无数人的意志和脚印。作品以个体映照群体,以情感折射信念,以七秀对杨连长的小情传递出百姓对红军的大爱,具有朴素生活的醇厚味道。七秀的情感历程闪烁着历史中无数普通百姓的内心路径,懂得感恩、对爱执着的性格也凝汇了创作者对人间世情的感悟与洞察。

值得瞩目的是,七秀的成长不是单向度的自然生长,她的暗恋、憧憬、信任、相随,充满了现实的逻辑和铺垫。半罐子救命盐,让她跳出火坑。红军“废除聘金礼金”“不虐待儿童”“废除债务”等充满人性且能改变穷人命运的规定,让她看到了过上不一样生活的诸多可能。经历了罗思齐、杨鸿飞和众多红军战士的先后牺牲,走过了5个县,16个村子,看过上千栋被烧掉的房子,几百个死人,想到敌人“茅草过火,米盐断绝,人要换种”的残暴,七秀体味到“化盐入水鲜到心”的温暖,最终懂得了跟着谁才有未来。爱在这里只是起点,当他们真正接触革命,才发现了尊重与平等的光,心中的爱被拉长。一个家境贫穷的山歌妹子,找到了理想,明确了信念,投身于革命,人物变化的自然逻辑和坚定缘由,以及身上的蓬勃生命力传达得清爽有序。这个人物是戏剧舞台的独特存在,体现了革命历史题材人物塑造的创意性思考。

吉安采茶戏由采茶歌发展而来,道白、唱腔使用吉安当地的“官话”,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将七秀定位于山歌妹子是作品的独特贡献。数百年来,井冈山儿女都是听着唱着山歌长大的。剧中的七秀不识字,没有文化,代表了最底层、最贫穷的百姓,但她自小就受山歌的影响,这为人物爱唱山歌和一开口就能把人唱痴了的天籁嗓音提供了可信基础。剧中,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兵,都爱听七秀唱歌。最后白军军官下令开枪杀害全村百姓,七秀于枪口下三劝白军,唱出了情意,唱出了希望,最终瓦解了白军,唱“红”了白军。这是真实的历史投影,也是艺术的重新建设,红军与人民同心的巨大精神能量,表现出深广的人类信仰的本质和追寻。剧中大量运用本地民歌、山歌、儿歌以及方言俚语,产生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山歌体抒情叙事生发出淳朴本真的力量,迸射出坚韧向上的活力。反复出现的主题曲:“亮晶晶的盐粒像满天星,光闪闪的红军是不灭的灯”,含意深阔地勾描了党和人民的血肉相连,如彩霞满天。

从题材选择、主题确立,到以爱情为载体的人物设计,以及山歌体抒情叙事,《有盐同咸》紧扣情感关系,传达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盐是党和人民的纽带,情是追随革命的信仰,歌是心声,是人民跟党走的形象化表达。高潮处“红军哥哥慢慢走,妹妹追哥到天尽头,翻山要与哥同道,渡河要与哥同舟。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跟着红军走过长夜到天明”的歌声,将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也将井冈山精神持续发扬光大。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高级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