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中部一个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的小城 到如今拥有铁路开放口岸、空港口岸的 国际化商贸城市 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 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义乌不断创新突破 从改革寻求动力 义乌是中国改革开放45年进程的缩影 更是中国全球化、融入世界的缩影 ↑义乌货郎“鸡毛换糖”(资料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 义乌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 “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 农闲时义乌货郎们便摇起拨浪鼓 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 行走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城乡 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 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 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 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 ↑ 1982年开业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资料照片)。 改革开放后 一些义乌人开始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1982年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 ↑ 1984年底开业的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资料照片)。 浙江义乌第四代小商品批发市场 1992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 1992年建成开业的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资料照片)。 ↑ 90年代义乌第四代小商品批发市场外景(资料照片)。 2008年10月21日 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一阶段市场开业 ↑ 2008年10月25日拍摄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局部。 “义乌造”走向全球 不仅因为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更源自“中国制造”不断提升的品质与品牌 ↑拼版照片,左图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代经营户冯爱倩(右)在向顾客推销遮阳帽(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右图为:2018年10月25日,78岁的冯爱倩(中)在倾听她的孙子、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户杨帆(上)介绍他自产自销的新款袜子。杨帆大学毕业后当上了父亲创办的袜业公司的总经理。 ↑2021年1月14日,也门客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选购茶壶,同时通过视频向沙特客户介绍价格和库存。 从贩卖商品到自产自销 从贴牌生产到自有品牌 义乌市场形态的变化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 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坚持改革开放 义乌市场成为融入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2023年 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十年来,义乌与中亚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不断拓展 义乌海关数据显示 截至到今年5月份 义乌中欧班列(中亚方向) 已累计开行班列2088趟 发运超17万标准箱 40余年来,义乌接续奋斗 小商品,大世界 义乌,提供了与世界合作共赢的中国案例 向世界持续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