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蕴安福 ■刘力 江西西部的大山深处,有个小县叫安福,或许因为那里的人低调谦逊,或许一直没有客运铁路,她默默地藏在深闺中,默默地等待有缘人。而这座小城也成了我走遍江西的最后一个县。 穿越长长的隧道,便让人有走进深山之感,空气中的负离子瞬间变得浓厚。走进县城,放眼到处悬挂的福字,像一个灵动的符号,一如走进了被福文化浸润的梦境。开车的当地小伙子对我说:“你还没去羊狮慕哩,那儿才是福文化的一抹灵秀!” 安福得名于唐武德年间,寓“赣中福地”之意,名字透着福气。安与福的组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向往与追求。 在县里待了两日,行走街巷村落,听闻轶事,寻福地印记。崇福寺、资福寺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香火旺盛,寺内悠扬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福之故事。很多古村落,门楣、窗棂、梁柱上,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刻着“五福临门”“洪福齐天”“福如东海”等,众多福元素彰显着人们对幸福长长的追求。 县里同行对我说,安福自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这里的人们以福寄福,将福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祭祀“五福神”庄重而虔诚,是对自然的感恩、对丰收的期盼;年年重阳节的登高祈福,场面热闹非凡,胜似过节。 说起福文化,必到羊狮慕。“那是一颗镶嵌在福文化宝库的明珠,走进去,你会寻到福的仙境!” 乘登山缆车,再登上116级台阶的迎福长廊,一座座奇特的山峰映入眼帘。祈福广场被福字环绕,人们将心愿写在祈福牌上,挂在许愿树上,微风拂过,随风飘曳,发出清脆声响,像是要不停地将福气传递到期待的远方。 沿山间小径前行,果真随处融入了“福”的风景,一座形似蝙蝠的山峰,被称为福气使者;夫妻峰则似一对含情夫妇相依相偎;天然形成的五福景观,是大自然特别的馈赠,鸿鹄峰名福山,巍峨耸立,独具霸气,守护着如来佛掌、蟠桃石、福笔峰、金鸡归巢,也守护着这方水土的福气。走在沿崖而建的栈道上,倚石俯瞰山涧、山下大美景色,真正地饱了眼福。 讲解员小姑娘笑吟吟的一句话饱含诗意,“这里的每块石,每片叶都蕴含着福的气息。”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朵朵白色的云飘在蓝天上,随行的刘家小妹自夸运气好,说数次登顶才遇此风景。云朵与山脉瞬间定格为一幅幅极美的水彩画,真乃人间仙境!此刻,登山的疲惫和心中的疑虑飘无影踪,只留下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无怪乎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会陶醉于此,并留下众多诗句。想必,他肯定也在祈福! 四十万人生活在这种幸福中,享受着安福的味道。 我的同窗彭斌生,在广东工作数十年,退休后返乡,侍奉九十余岁老母,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老母说什么也不离开安福,说生活在这里是享福,斌生说,还有什么比孝敬父母更幸福的事?这就是安福人。 羊狮慕栈道上,我与七位做着清洁的中年汉子闲聊许久,他们乐天笑哈哈,“天天看风景,月薪三千,包吃包住,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家乡的风景,高兴,幸福!”这就是安福人。 从县城蜿蜒而过的泸水河,如一张精致的“硬弓”嵌于这方福地。河边是完工不久的休闲栈道,色彩斑斓的灯光映照着泸水河,格外迷人。市民们尽情享受夜色中的慢生活。看到一对八旬夫妇相搀踱步,禁不住伸出拇指。老大哥用夹着乡音的土话说,“儿女都在山外,我们不舍得离开,安福有福。”这就是安福人。 坐在临河的餐馆里,看泸河水东流,刘家小妹说起了安福的红军步道、伟人故居,还有红五军、红二十军军部旧址……是的,如今的幸福生活是一代代人干出来的,只有不忘初心,热爱家园,才能换来更多的幸福。 吃着采摘的新鲜蔬菜和竹笋,还有安福人引以为傲的烟熏腊肉、灯笼辣椒和火腿,我尽情地吮吸这两天萦满周身的福味和福气。 餐馆老板娘笑哈哈地端上了武功橘子。面对生意状况的询问,笑容淡了些,又露出了她渴盼的目光,“生意马马虎虎,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有客运铁路就好了!让羊狮慕也和邻居武功山、明月山一样,游客好多好多。人多了生意就好做,孩子在外面打工回家也方便哟。” 没想到老板娘的话如此精准而犀利。美味之余,我似乎觅到了安福人期盼的另一种味道,那味道分外甘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