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进入旧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网安法实施五年来 >
守护“少年的你”!家校社协同提升互联网原住民网络素养
来源:光明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22-08-08 浏览字号:[ ]

数字时代,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儿童求知、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不法侵害等乱象也相伴而生。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良好的网络生态?

近日,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之际,由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光明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等主办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在线上举办。会上,与会嘉宾着眼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建议。

家庭教育是网络素养教育中的第一阵地。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红介绍,许多家长对当前儿童使用互联网做了什么缺乏了解,家长面对网络原住民使用网络,多采用简单粗暴禁止的方式,缺少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同时,家长在家庭中没有给孩子做好适度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榜样。

杨晓红认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作为第一代承担网络素养教育的群体,有必要了解儿童使用网络的现状及风险,由此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要加强家长或监护人自身的网络素养,从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教育的示范、引导、监督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副研究员周丽娜呼吁,要强化家庭责任,以及强化家长、监护人自身的网络素养,是保护未成年人非常迫切的措施。

学校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主体。在建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材课程体系方面,杨晓红认为,课程教材是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的保障,儿童参与式的学习模式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创新的关键。

其中,上好网络素养课,教师是关键。杨晓红介绍,少年宫团队参与编写了我国首套进入地方课程的《网络素养》教材及系列读本,引导教师通过学习后在学校和青少年宫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活动。

“我国未成年网民主体人群为中小学在校学生,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要落脚点在中小学学校。”翰博众安副总裁兼CSO刘春利提到,教育部在《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已经明确要持续深入推进网络安全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同时,教育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网络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教育,要实现大中小学全覆盖。

刘春利以北京海淀区为例介绍,海淀区在区内组织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组建了一支网络安全服务大队,提高区内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这支网络安全服务大队没有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课形式,而是通过案例和现场互动的形式,将网络安全带入了课堂,孩子们可以积极参与到课程活动中,亲自和老师互动体验。

会上,有专家提到当前在互联网上各方责任不平衡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兼顾。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秘书长、天津市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张健认为,如何加强法律法规实施和后期的监管,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行业要加强法律监管,健全监管机制;还应发动社会力量,包括学校、家长等共同参与到对相关平台的监管。

“从一些案件数据中可以看到,有很多是网络游戏和直播打赏等带来的问题,互联网游戏平台仍是高发地带。”张健提到,作为行业协会,希望能把涉及到互联网游戏的行业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各方面综合施治,提升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表示,为培育建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生态图景”,一是法律规范和治理规则的持续完善;二是做好共建共治共享环境的塑造,积极发挥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三是在监管层面、司法层面建设产业友好型的生态,以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内容供给和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实现规则体系、多方共治、监管司法的多维互动,形成一个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可持续的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