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冬,贵溪北乡、杨家等5个村的干部,赶到赣东北苏区中心横峰县葛源,向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主席方志敏递交修筑石坝的报告。 几天后,方志敏与邵式平冒着风霜,骑马来到三丫村。两人先倾听了村民对筑坝的意见,又并肩到河边坝址现场仔细观察、丈量了一番,还沿水圳在三丫村里村外转了一圈。关于三丫村,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明朝有一年大旱,一位邱姓人在朝中当了都察御史,请到了皇上圣旨,在三丫村上游建起了这道柴坝。议定:柴坝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筑起,八月十三日拆除。因水源不足,上下游年年都要打几场架,经常有农民被打死。 次日,河东、河西十多个村庄的党员、干部,一早都赶到徐前村来开会。会上对筑石坝产生两种意见,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方志敏耐心地听着,等大家吵够了,他站起来满面笑容地说:“天下农民是一家,你要吃饭,他也要吃饭;大禾源溪的水,你想灌田,他也想灌田。我们苏维埃办事,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总要做到河东河西、上游下游都有益无害才好嘛!”这话一说,干部们紧张的心情顷刻缓和下来。 方志敏接着说:“过去,种田人各顾各,所以没有力量,受国民党、土豪劣绅的压迫;现在,共产党把农民团拢来,大家一条心,就有本事活捉了翁志髙,打下了关王殿,分了地主的田。大家想想,我们一道去打白军,你这个村吃饱了,冲锋有劲,上去了,他那个村饿着肚子,跑不动,对哪个有好处呢?”方志敏抬高声调说:“大禾源溪里的水不要花钱买,作起石头坝来,这一带就是苏区的一个大粮仓。” 这时,敌人对赣东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开始了,方志敏与邵式平返回葛源,指挥红军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 按照方志敏临行前的要求,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程普太负责主持筑坝工程,在离坝址四里的山上开采块石。各受益村分配每个男劳力运输块石4000斤的任务。 石料很快备齐了,方志敏风尘仆仆再次骑着白马来到三丫。他叫人找来一根长竹竿,横放在坝址河面上,以河水刚能流进坝首老渠道口为限度,确定从河床上基石算起,坝高三尺五寸。在场的杨家人着急了:“这点水怎么够用呢?”方志敏胸有成竹地说:“不要慌嘛!在旱季,可以再在石坝上头加堆草皮,抬高水位,把河水全部压上渠道去嘛!” 这一来,三丫人又急了:“如果晚上下大雨,坝这么高,不是会淹到我们村里吗?”这时,一个老农哈哈一笑说道:“草皮经不住大水冲,会自己开口子,让大水走河里下去的,你怕什么哩!” 方志敏又领着一行人来到三丫村尾,他说:“在这里建一座分水堰,把圳里的水分作五份,三份灌河东的田,两份放回河里。那么,下头的大坞坝不是就有水灌你们河西五村的田了?”大家齐声说:“好办法,好办法!” 过了一个多月,一道长三十米、宽约七米的石坝就建成了,分水堰和渠道改建工程也同时竣工。 在一个桃红柳绿菜花黄的日子,方志敏又赶来了。他说:“石坝建成了,同志们辛苦了,有功劳。现在,我们还要立一个议约,天长日久,没有个规矩,恐怕还要打破头!我们苏维埃政府,要叫‘长流坝’成为‘长和坝’,大家长久地和和睦睦用水,好不好呢?”干部们一齐拍掌:“对,对,方主席想得真周全!” 长和坝由柴坝改建为石坝后,河东灌溉里程由五里延长到十五里,灌溉面积由2000亩扩大到8000多亩,受益村庄由5个增加到13个。1931年建成当年,受益区即获得大丰收,村村的私仓、公仓粮食都堆放不下,有力地支援了红军。苏区的干部、农民齐声称赞:“方主席真是个了不起的大才子,一心为老百姓,懂民心、明事理,比明朝那个邱都堂高明得多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长和坝的河水仍然浇灌着几千亩良田。饮水思源,提起方志敏当年治水的情景,当地老百姓动情地说:“方志敏是为民造福的好官。”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