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村,坐落于余江区西北部的锦江镇,全村617户、2530人,耕地2325亩,林地450亩,信江河穿流而过,206国道沿村而行,是余江区第二大自然村。但就是这样一座农田水利与交通区位条件俱佳的村子,曾是我市体量最大的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74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村庄环境脏乱,“两委”班子涣散,村集体经济为零。 谈起曾经的范家村,范家村第一书记、省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方建新说:“可不仅仅是穷这么简单。”的确,记者曾多次前往范家村采访,村委会干部和村民们告诉记者,不仅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群众大多住着破旧的瓦房,村内更是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但如今,这些景象只有在墙上的照片中才能略窥一二。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2015年9月起,省纪委监委机关对范家村实施定点帮扶。2018年,方建新受单位委派,来到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方建新明白,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民风改善,都离不开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增强。 方建新来到范家村后,不仅自己带头开荒种菜,还把微党课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同时积极开展“晒学比”活动,要求党员晒计划、学文件、比成绩。如今,村里还建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进行矛盾调解、信息排查、安全巡逻,以点滴行动展示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组织凝聚力就这样一点一点强起来了,老百姓的信任感回来了,村里各项工作自然好开展了。如今,镇党委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测评,群众满意率从过去不足60%上升到100%。 围绕产业“造血” 在方建新和村“两委”一班人的引领下,范家村围绕产业“造血”,确立了“抱团发展、招大引强”发展思路,营造了支部引、能手领、企业帮的浓厚氛围,确保村民和贫困户的收入只增不减,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如今,村里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光伏发电、精品家禽养殖等产业,推动贫困户与致富能手、农业企业抱团发展为“致富联合体”,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腰包越来越鼓、干劲越来越大”成为范家脱贫新气象。 田园综合体项目是范家村2020年的又一大手笔,村里联合区林业局、城投公司、锦江之星生态科技园,将周边4—5个村纳入项目辐射范围,一、二期流转范家村、民主村3300亩山林及土地,专攻太秋甜柿、澳洲一号龙虾等品种先进、价值高端的“紧俏货”,打造集特色种养、休闲运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带动贫困户每年增收近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向40万元规模迈进,打造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范家样板”。 以“扶贫车间”促“产业下沉”,这是余江产业扶贫的特色。范家先后引进了制鞋、光电企业等扶贫车间项目,虽然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生计问题,但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效果还不够大。要实现产业兴旺,就必须变“小车间”为“大项目”,跟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实现“强动能、促升级、增效益”。范家村采用的是“借鸡还鸡”模式,村里投资280万元建设了10个现代化养鸡棚,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抚州龙鑫生态养殖公司,“借小鸡、还大鸡”,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实施统销统购,风险企业扛,收益群众分,每只收益3块钱,每年可养殖“飞天凤”10万多羽,覆盖全村31家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近3000元。 家富村美人和谐 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文明意识更高了。范家村还成立了一支女子志愿服务队,每周坚持清扫垃圾,积极开展各项义务劳动。服务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村党支部每月还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庭院”评选,每半年开展一次“敬老爱幼”“勤劳致富”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文明意识也更高了。如今,村里已形成见贤思齐、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一派家富村美人和谐的文明景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天的范家,正以鹰潭全域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在农村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大胆尝试、加快探索,区域水果批发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村级物业管理中心等新项目、新模式,正在一步步从构想变为现实,成为助力范家由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更强动力和更新实践。 |